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毛毛雨之后:老上海流行音乐文化中的异国情调

时间:2009-8-8 16:45:29  来源:不详
乐、本土民间曲调,外加好莱坞『电影插曲』」,却不同意他所下的结论「(〈特别快车〉是)在都市大行其道的中国音乐所留下来的罕见实物迹证」。41倘若罕见,琼斯的〈黑人国际歌:中国爵士年代纪事〉一章难以完成,更模糊了当时流行音乐的特征。然而爵士乐作为老上海流行音乐不可或缺的成份,的确是长期受到音乐史学者的忽略与压抑,众史书不约而同在提倡「高雅音乐」──国乐或西乐均可──的音乐家,如萧友梅、赵元任、刘天华等人身上大加着墨,换句话说,正统音乐家的正统思想盖过了实际上音乐散布的状况,以及大众所熟悉的音乐内容。
我们暂且放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所呈现出的如爵士荒漠般的上海,直接从流行音乐下手,观察当时的爵士音乐普及的程度。当时电影最卖座、歌曲数量极大的影歌双栖的女明星,周璇,自三○年代初开始在德国品牌蓓开唱片灌录歌曲,之后陆续在胜利唱片录制了数十首歌曲,包括〈蔷薇处处开〉。42这首歌曲主要的配器是钢琴,以小喇叭和乌克丽丽(Ukulele,或称优克李林)领奏,而旋律借自欧美童谣,溯其根源,必须回到清末时,为提升教育,在学堂「乐歌」科目中灌输各种进步思想,包括民主革命、民族觉醒、智能知识、修身强身等,这股「选曲填词」的风气持续到三○年代,虽学堂之名早已改为学校、「乐歌」也更为音乐,且歌词品质不一、配上曲也不全通畅,但因着学堂乐歌在各地学校中的使用,这些取材自欧美与日本歌调的「舶来音乐」随着教育所到之处广泛流传,音乐学家钱仁康在《学堂乐歌考源》的开头写着:「学堂乐歌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43学堂乐歌最后无疾而终,我们却在黎的〈蔷薇处处开〉见到了学堂乐歌的模式,44并且与其余的「爱情歌曲」一起灌录、并排贩售。比轻快旋律与高昂嗓音更值得注意的是,〈蔷〉的节奏模式则是爵士乐的狐步节奏,并且铜管多次地吹奏主旋律,黎锦晖摆明了在这种「培养高尚情操的乐歌」45之上另辟门路,大胆地以这种被萧友梅讥为「西洋音乐中的不良好者」46──爵士音乐作为歌曲的骨干与风味,使得这首歌曲有着继承教育的外表,骨子里却是种反骨的革新。换言之,撇开歌词分析,不论是主打爱情的〈毛毛雨〉、或劝君莫采花的〈蔷薇处处开〉,黎锦晖持续地让爵士乐成为大众音乐中的主导角色。
老上海流行音乐的女主角们从此有了唱不完的爵士风味歌曲。当然,传统中式的歌曲仍然占有市场上一定的比例,但比较起来数量并不大,相对地,大多是沾染西洋气息的歌曲,分为西式旋律加伴奏,与中式旋律与西式伴奏,而后者的数量比前者要来得多。47与「罗曼蒂克」由英文「音译」为中文一样,老上海流行音乐对于爱情的想象,也必须由外国音乐语汇「音译」至中文,不论是音质/音色(西洋乐器)、或音乐内涵(西洋曲式、配器、节奏韵律),使得乡谈俗语、白话文歌词与仿唐宋诗词或类京剧昆曲的中文歌词都「罗曼蒂克」了起来。以传统歌词为例,吴莺音在一九四七年唱的〈岷江夜曲〉,48主题歌词「椰林模糊月朦胧,渔火零落映江中」背后是伦巴节奏(Rumba),不可或缺的则是小喇叭;一九四六年的姚莉歌曲〈蓝色的悠思〉,49「晚风微寒,夜莺深藏,春去徒留凄惶;北斗依稀,残月昏黄,暮色分外苍茫」佐以标准的爵士和声,连续的七和弦、九和弦、附属和弦,西洋乐器并轮流把和弦分解;声乐家郎毓秀与蔡绍序为一九三七电影《满园春色》演唱同名主题曲,50以中板华尔滋舞拍,衬托出男女对唱的歌词「满眼繁华,紫奼红嫣,群芳灿烂,春色无边」;就连自幼习京戏的李丽华在古装电影《隐身女侠》(一九四○年)中演唱的〈柔情侠骨〉51「天涯远,别意浓,万端离绪恸秋风,不知何日再相逢,何妨驻马,一叙柔情」是以摇摆曲风(Swing)呈现。各式各样的爵士风情诠释着传统诗词中的情爱场景,单从歌词,是听不出歌曲整体的多层次,习西洋声乐多年的吴莺音嗓音中的特有的委婉内敛、对上摇曳多姿的伦巴节奏,李丽华单薄的头腔共鸣配上节奏清楚、低音隆隆的伴奏,每首「中西合璧」式的歌曲都与高音齐奏的传统中式丝竹合奏大异其趣。
这种多元素的音乐声响映照出,其时消费者对于爱情的想象,既不愿舍弃中式的婉约、亦无意拒绝西式的浪漫,因而融合为史无前例的一种新乐种。52这种融合非生吞活剥般相加,而是层次分明,这种「层次」是否是阿多诺所说的「标准化」的伪装,容后讨论,此刻必须继续追索的是,当具有西方音乐元素的歌曲由个人恋情扩大为家国之爱时,对国家的想象是否也被中西合并、疆界模糊?一般而言,老上海流行音乐中最惹眼的,是一片歌舞升平、风情月债的景象,这般粗略的说法使得另一个重要的描绘主题──战争,被模糊、被遗忘。相对于曲高和寡的知识菁英阶级,黎等词曲家选择了关切寻常百姓的柴米油盐,自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华直到四九年国民政府迁台,长年的战乱使得他们笔下的流行歌曲经常直接谈论政治社会的动乱与日常生活的苦难,许多看似儿女私情的歌曲,实际上都触及到战乱中深沉的无奈,与遥遥无期的盼望。实际上,单单聚焦爱情的歌曲其实不如想象中多。
若要论歌词内容,就不能忽略李隽青的影响。受到他创作的《不变的心》的感召,原本继承父业、从事新闻的陈蝶衣,带着一种「投笔从戎」的慷慨激昂,投身流行音乐界,据估计陈蝶衣至今写作歌词超过五千首;53这首《不变的心》之所以能促使陈以音乐歌词的创作完成报效国家的职志,正是因着李隽青借词句激发听者家国之爱的结果:
不变的心
(1944电影《鸾凤和鸣》插曲 周璇唱 李隽青词 陈歌辛曲 百代35857A)
你是我的灵魂 你是我的生命 我们像鸳鸯般相亲 像鸾凤般和鸣
你是我的灵魂 你是我的生命 经过了分离 经过了分离 我们更坚定
你就是远的像星 你就是小的像萤 我总能得到一点光明 只要有你的踪影 
一切都能改变 变不了的是我的心 一切都能改变 变不了的是我的心 
你是我的灵魂 也是我的生命
表面上看起来,〈不〉不过是誓言爱情的众多歌曲之一,但李隽青采用的手法其实是继承传统诗词中以思妇拟忠臣,来表达对家国的坚贞信念。音乐的部份,陈歌辛使用一种介于中国七声与西洋大调的混种音阶,力图以大二度与小三度旋绕的音程保留汉族音乐风味,同时以大调增添明亮与积极的效果。
如前所述,战乱作为当时流行音乐的主题,除了实践对救亡图强的呼吁,更有一种反映时局、贴近民心、抒发民情的实际功能。战争引起的贫穷与流离失所的艰困生活,时常出现在歌曲中,因此即使八年抗战、二次大战结束,由于普遍民生潦倒依旧,歌曲的主题也依旧是一片困顿贫乏。黎锦晖七弟黎锦光是当时流行歌曲产量极大的一位,在〈可怜的爸爸妈妈〉一曲中描绘了挥之不去的战争阴霾。此曲由黎锦光之妻、明月团出身的歌星白虹演唱。
可怜的爸爸妈妈
(1947末/1948初 白虹唱 黎锦光词曲 35780A)
那一天回家看爸爸 那一天回家看妈妈 爸爸妈妈人已老 种田呀还靠了他
田里野草谁去拔 园里蔬菜谁种下 每天三餐谁煮饭 可怜呀爸爸妈妈
哥哥从军把仗打 为国捐躯在长沙 我又流浪在天涯 到如今回不了家
那ㄧ个上山去采茶 那ㄧ个在家去纺花 冬夏衣裳谁剪裁 可怜呀爸爸妈妈
细查歌词,背景是多年战争后父母老迈、兄长牺牲沙场,女儿满腹无奈,只得以轻松的口吻「悲歌欢唱」。这首歌曲中的内容同样是中西合璧,一把西班牙古典吉他弹奏分解和弦,西洋小调音阶,模进(sequence)的旋律,嗓音是白虹自行发展出的狂放的爵士味道,但也未丢弃在黎锦晖旗下所受的传统发声的训练。黎锦光以一个非中国传统数代同堂的小家庭为主题,日常作息却是华南地区的采茶、纺花,音乐与歌词两者的元素组合成了多国交织的「杂种」音乐。
黎锦晖一生致力的「大众文艺」毕竟是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需要经过商业的运作与考验。因着商业机制,这些歌曲的产生透露了消费大众在〈毛毛雨〉之后二十余年,对于国破家亡的感受已经习惯以外来的音乐声响来表达,对大众而言,歌曲中的爵士乐不再是「借用」,而是自然的运用,白虹歌声潇洒地主导着大乐队,李丽华共鸣细弱的嗓音既可以摇摆、也可以保有侠气豪情。
史书美认为五四时代对于现代性的渴求,并非在空间范畴上,而是渴望以时间线性的意识形态进入摩登。54以流传数量极大的周璇歌曲为例,约百分之九十的西式歌曲与中西合璧式歌曲都为爵士乐,55而传统音乐远远比不上加入西方音乐材料的歌曲数量。就算阿多诺坚持流行音乐不是反映、而是制造出大众渴望,56由流行音乐的元素观察,一般消费者与音乐制造者之所以舍历史悠久的西洋古典音乐而就爵士乐,并非基于对地理环境的好恶,而是爵士乐代表着摩登、新潮、与时尚感。于是,当流行音乐论及家国败亡、亲友离散之时,是关乎当下民生状况、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味,爵士乐是恰当不过的选择,爵士乐所带来的氛围,不只是在香榭歌厅中随着音乐摇曳生姿,也能造成一种与其余的「现代」国家同步迈进的幻想。
2. 跨国唱片公司的权力运作
琼斯的《留声中国》对于跨国唱片公司在上海运筹帷幄的情况,以及资金的流动与操作,作了一番清楚的描绘。由他的整理,我们得知「英国百代」(Electrical and Musical Industries,简称EMI)居上海流行音乐工业的龙头地位,所赚利润自然流回殖民母国(如前所述,琼斯直接把上海视为殖民地),产能可高达每年二百七十万张唱片,第二名的胜利唱片(日商与英商于一九三二年合并)只达百代的一半,其余国产公司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实属不易。百代公司中阶级分明,高层管理者皆为外籍人士,有赖华籍「音乐掮客」代为了解在地音乐与市场走向,以及「提供音乐专才,处理公司和乐手、地方分销商间的事务而已」。但是这些华人的音乐专才与办事能力显然不很受到执掌者的信任,「外籍经理人手握一切重要业务的决策大权,甚至事必躬亲,连歌词都必须经他们审核才准进录音棚……歌词先译成英文,方便他们审核…」。57
这幅界若鸿沟、上下分明的景象,与陈刚《上海老歌名典》、《玫瑰玫瑰我爱你》58书中描写其父陈歌辛与其余词曲作家随着灵感自由创作的潇洒状况,可说是截然不同。若把百代公司每年录制的时代曲数量拿出来,粗略估计在一九三七至一九五一年间出版的唱片约有千首,59再与前述外籍高层的严格要求比对,那么由他们经手的歌曲数目可真令人咋舌。名义上,华人音乐掮客的工作内容是为经理人引介本土风情与品味,实际上他们的鉴赏能力却必须经过上层核可。照这种状况看来,跨国企业百代唱片在主导音乐方向的同时,也必须揣测中国人对于这类歌曲的口味与接受程度。再加上百代公司为歌唱伴奏聘请的是古典与爵士音乐皆精通的白俄籍乐手,他们的演奏功力令当时百代旗下的歌手姚莉赞誉不已。60现今掌握的资料中,除了中式传统曲风的流行歌曲外,大多数胜任创作歌唱旋律的作曲家并不一定能负担配器、编写和声与合声的工作,据推测这些白俄乐手也很有可能是这些流行歌曲的编曲者,61即便不是白俄乐手编曲,也应该是相当熟悉爵士乐的外籍作曲家。
把这些外籍人士加进流行音乐的风景后,更趋完整的面貌渐渐出现了。在歌词单或歌谱上,我们只能从中见到演唱者、词曲作家的名字,但实际运作过程中,不能见的才是大权在握者,唱片公司高层有权生杀一首词曲配好的半成品,决定一首歌是摇摆、狐步、或是探戈节奏的权力与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