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26期地方政府债券顺利发…
地方政府债券二级市场交…
求测:目前住的这个地方…
将爱情当作情感游戏的八…
世界上哪些地方地震危害…
写字楼里最微妙的三处地…
原汁原味民俗年 到年味…
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
地方性知识及其全球性扩…
腾冲甘蔗寨佤族清戏的调…
最新热门    
 
地方戏的移植改编:从扬剧《百岁挂帅》到京剧《杨门女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戏曲改革运动个案研究

时间:2009-8-8 16:45:31  来源:不详
上有什么重大纠纷的话,恐怕也只有落在杨家与朝廷之间”,“这就应当寻求在规定情景下可能发生并符合于主题需要又足以造成激烈冲突而促使女将们出征的情节”,可是写忠奸斗争“流于一般”,写朝廷寡恩又“不甚可信”,于是设想在边陲岌岌可危、庙堂挂帅无人的情况之下出现了宋王“乞和”的主张,在这种特定情景下杨门女将挺身而出,“岂不显得更为必要、更有气势、也更能如实地反映朝廷与杨家在危难关头对国家的不同的基本态度吗”? 朝廷苟安而乞和,杨家不屈而主战,宋王与佘太君的性格冲突,必然产生‘请缨’的情节。根据‘戏’的要求最好能出现一些朝臣周旋其间,太君与宋王不必有多少正面交锋,矛盾同样可以激化,‘戏’就可能厚实、活泼一些。”于是,编者基于“某些现实生活的影响”,设计出了“王辉”这一典型人物: 他既非与杨家有仇的权贵,又非私通西夏的内奸,而是一个胆小怕事、鼠目寸光、自命稳重其实误国的老臣。由此也就自然地想到了“寇准”这位在杨家将故事中一贯站在正义立场维护杨家、嘲弄奸臣的机智人物13。而原先在《百岁挂帅》中被人们认为因“矛盾”处理不当而有损于“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的那些问题,通过这样的改编也就迎刃而解了。只可惜《百岁挂帅》中诙谐有趣、实话实说的“安乐王”,那个一举一动便能出彩的老头儿,一经移植和改编就在京剧《杨门女将》中销声匿迹了。

 京剧改编者的“大手笔”,还表现在紧接着前场的主战与主和展开“廷辩”之后的“灵堂请缨”这场戏的构思与处理。如果说原先“灵堂”一场的矛盾冲突是扬剧《百岁挂帅》的戏魂所在,那京剧《杨门女将》的戏魂无疑是在“灵堂请缨”一场中。编剧原定紧接着前场“廷辩”来一个“金殿请缨”,后来才把地点改在了“灵堂”。对于这场戏的设计过程和具体设想,范钧宏的说明也相当精彩: “金殿的环境对于‘请缨’来说,未免有点一般化。于是改换思路,宁愿多写一场戏,把请缨的行动放在灵堂。改为宋王决意乞和后,别具用心地前来祭奠。这一来,情况顿然改观。首先,肃穆的灵堂,穿白戴孝的一门孤寡,情景本身所产生的悲壮气氛就和前场(面圣廷争) 屈辱乞和形成尖锐对照。在这种情景下,怯懦苟安的宋王显然就会比踞坐金殿颁旨发令增加更多的忐忑和犹豫,就会处于更加空虚和尴尬的境地;白发太君在爱孙灵帏前突闻异变所迸发的挺身请命的激情,也就会比‘金殿’来得更有力,更雄壮。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情景下,一门女将才能有满怀激愤参与这场冲突的机会。”14而在杨家众英雄与王大人之间围绕“战”与“和”的唇枪舌剑中,最为有力、最具激情的一个回合是这样展现的:

  王辉: (急了) 哎哟,老夫人,少夫人,我的众位夫人!
 军国大事,非同儿戏,挂帅出征,不是空谈,与杨元帅报仇事小,这朝廷的安危事大呀!
 佘太君: 怎么讲!
 王辉: 报仇事小,朝廷的安危事大呀!
 佘太君: (冷笑) 哼哼哼,王大人你好小量我杨家也!
 (唱西皮小倒板) 一句话恼得我火燃双鬓!
 杨七娘: 哈哈,照你这么说,难道我们是为了报私仇?为了报私仇……

 佘太君: (止住) 嗯! (唱原板) 王大人且慎言,莫乱测我忠良之心。自杨家火塘寨把大宋归顺,为江山称得起忠烈一门。恨辽邦打战表兴兵犯境,杨家将请长缨慷慨出征。众儿郎齐奋勇冲锋陷阵,老令公提金刀勇冠三军。父子们忠心赤胆为国效命,金沙滩拼死战鬼泣神惊。众儿郎壮志未酬疆场饮恨,洒碧血染黄沙浩气长存。两狼山被辽兵层层围困,李陵碑碰死了我的夫君。哪一阵不伤我杨家将,哪一阵不死我父子兵。可怜我三代伤亡尽,单留宗保一条根。到如今宗保边关又丧命,才落得,老老少少,冷冷清清,孤寡一门,我也未曾灰心! 杨家报仇我报不尽,哪一阵不为江山,不为黎民!15
 一番话,锥心刺骨,却又荡气回肠。如此震撼人心的表达,从饱经忧患的老太君口中慨然道出,即刻便将剧中的激动情绪推向了高潮,也使杨家将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在杨家众英雄眼里,“报私仇”作为一种令人不齿的狭隘动机,自然是对杨家“世代忠良”、“满门英烈”的污辱与诽谤;只有“为江山”、“为黎民”,才称得上是他们浴血沙场的真正目的。然而,在杨家将前仆后继、赓续不绝的忠勇报国传统中,在国恨家仇集于一身的艰难险境中,又怎能排除为先辈、为亲人“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和坚定意志? 这一点,在扬剧《百岁挂帅》里就表现得极为充分,而且不见得就和“为江山”、“为黎民”构成对立。譬如前述《灵堂》一场,文广按捺不住从帘内冲出时,就表现出一种为报父仇而“灵堂请缨”的激动情绪。京剧中类似的处理,如让众英雄接连从幕后冲出来与主和派斗争,这明显是受到了地方戏中相当强烈的“复仇”情绪的感染;然而,当佘太君以“为江山”、“为黎民”的慷慨陈词驳斥了对方出于“小人之心”的猜度时,此情此景即刻就在“立意”上大为“提升”,从而使杨门女将“爱国主义”的英雄形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意境”。

这里,请特别留意编剧阐述中格外偏重的几个词,如立意、意境、境界等等。这些看似着眼于艺术标准的创作意图,在京剧《杨门女将》中却已经表现为“思想性”和“艺术性”之间严丝密缝的接合与交融。《灵堂请缨》一场对民族英雄的精神气质的刻画便是如此。再比如出征后的情节构思,改编者就在两个问题上反复斟酌过,首先是有关杨文广的处理: 传统本中有杨文广被擒(甚至招亲) 的情节,改编者曾经在这个线索上设想西夏王以此胁迫杨家,佘太君、穆桂英面临着严重考验而凛然不屈,但是“有点落俗”,缺少“那种最足以突出忠烈杨门前仆后继、壮志豪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意境”。还有是如何发挥宗保之死在剧中的作用: 可不可以让他死得更壮烈些、更英雄些,同时又能显示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 如果宗保有未竟之功,穆桂英和杨文广勇于承继,完成遗志,终破敌兵,岂不更能显示那种前仆后继的战斗精神? 主题思想岂不更为积极一些? 于是就创造出《赠马》、《探谷》等重要场次,以杨宗保和杨文广作为一实一虚的两个“戏眼”,围绕他们组织一个个险中取胜的战斗情景,岂不既有“戏”又有“人”,又合乎要体现“立意”的那种“境界”?16———个中要义也正如改编者所言,“对于情节的涵义,不能作狭隘理解。从情节本身说,它是性格发展的历史;从剧作者来说,它是构思形象、揭露人物关系与性格冲突从而体现主题的艺术手段。……传统戏曲的创作经验和我们写作中的肤浅体会都告诉我们: 戏,要有情节;情节要有‘戏’。也就是说,要重视戏的思想;同时,也要重视戏的情节。———有思想的戏,总是通过有‘戏’的情节表现出来的。”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戏”,“有戏”,显然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娱情遣乐之“戏”了,而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爱国主义的人民新戏曲”(田汉语) 17,成为了某种艺术水准更高、思想意义更大、表现形式更新的“现代戏曲艺术”。而这里的“思想”,原本可以和“艺术”彼此交融、共同提高的“思想”,在更多的场合已被有意无意中当作了“政治”与“革命”的代名词。

 有意思的是,如今再看京剧《杨门女将》,只觉得演员阵容齐整,满目锦绣,特别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众位女将,一个个美轮美奂;如此一来,在我的直接观感上,反倒盖不住洋溢在《百岁挂帅》中令人血热沸腾的那一派野气、生气和豪气。与此同时,原本所预计的,因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而在人们内心激发起的慷慨豪情,恐怕也就在观众单纯“审美”的直感作用下产生了稍稍的偏移和间离……此中得失,殊难一语判定。
 


   
注释:
① 吴白 (1906 —1993) ,江苏扬州人,金陵大学毕业并留校执教,先后任多所大学的教授,有《风褐庵诗词集》4 卷。由于家庭影响及曲祖吴梅的指拨,自幼钟爱戏曲,建国后先后担任江苏省文化局戏曲审定组组长、文化局副局长、省剧协名誉主席等职。曾主持创作、改编过30 余种戏曲作品,其中有锡剧《双推磨》(1954 年由上影厂拍成舞台纪录片) 、《庵堂相会》、《红楼梦》,扬剧《袁樵摆渡》、《百岁挂帅》等。晚年复返教坛,任南京大学戏曲史专业教授,有《无隐室剧论选》行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年版) 。参见谢柏梁:《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版(北京) ,第105 页。
② 扬剧《百岁挂帅》,原名《十二寡妇征西》,本事略见《杨家将》第四十八至五十一回。江苏省扬剧团为整理此剧,特请老艺人周荣根口述,又请曲艺艺人荣凤楼提供有关资料,然后由吴白 、银州(石增祥) 、江风、仲飞整理改编,从1958 年12 月到1959 年3 月,该剧经过5 次修改而初步成型。导演孔凡中、石增祥,技导刘少舫、蒋剑奎、杭麟童,音乐设计陈大琦、王万全,舞台美术设计莫愁、王志明、孙锡振。王秀兰饰佘太君,华素琴饰穆桂英,高秀英饰柴郡主,张瑞来饰杨文广,任桂香饰杨七娘,蒋剑峰饰安乐王,等等。1959 年在江苏省第三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亮相时,因唱做繁重,载歌载舞,演员技艺皆有发挥余地,剧场效果强烈,被评为优秀剧目。同年秋赴京汇报演出得好评。年底由吴白 、银州改编为戏曲电影剧本,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徐苏灵。剧本发表于《江苏戏曲》1959 年第五期,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江苏省卷》(上)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年版。
③ 参见《中国戏曲志·江苏卷》,第193 页。
④ 吴白 在《整理〈百岁挂帅〉的几点经验》一文中,曾围绕着上述矛盾冲突,分析了对剧中彼此联系的四大场次的整理意图: “第二场戏写是否将宗保噩耗告诉太君,介绍杨家人物和存在的困难;第三场写宋皇是否信任杨家,亲来请兵,说明矛盾;第四场写杨家是否决定发兵,将宋皇和杨家的矛盾推到顶点并加以解决;第五场写是否携带文广出征,写杨家解决一切困难,终于全家出动。”转引自谢柏梁: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第108页。
⑤ 柴郡主: “万岁爷呀! (唱大陆板) 你不提发兵事倒也罢,提起了我心中纷乱如麻。我有几句肺腑话,上奏万岁请明察。(堆字) 想我杨氏,扶保皇家,辽邦打来,就往北打,夏邦杀来,就向西杀,马不离鞍,人不离甲,尽忠报国,从不顾家。想一想在金沙滩头,李陵碑下,洪羊洞口,三关帅衙,哪一处没有杨家热血,染透黄沙! 事到如今,天波府内,非孤即寡;太君百岁,怎把帅挂;文广年幼,怎知兵法;穆桂英在阵中产子,早已身体不佳,年老力衰,怎穿盔甲? 望万岁要体谅下情,怜恤孤寡,发兵大事,朝堂之上,另行筹划,快选派良将,莫差杨家。”值得一提的是,高秀英扮演的柴郡主,在此将这一段“堆字”板式演唱得顿挫、有力、痛切,有效地发挥了淮剧特有的这一唱腔板式加于叙述之中的强大感染力。
⑥ 有关唱词及表演,均见扬剧戏曲片《百岁挂帅》,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此外,参见《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江苏省卷》(上) ,第541~596页。
⑦ “有的同志认为强调留根会损伤了杨家将忠勇的形象,是不是有点过虑呢?事实上像这样的古代人物从生活出发写一下她们的心理状态,不但不会损伤人物形象,反而更会突出人物性格的特征。”见马少波: 《扬剧多精品———谈〈百岁挂帅〉》(1959 年9 月) ,《戏曲艺术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年版,266~267 页。
⑧ 范钧宏、吕瑞明: 《情节———〈杨门女将〉写作札记》(原载1962 年8 月1日《文汇报》) ,《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