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寒山诗在日本的传布与接…
谈谈唐诗里的“胡气”
论义山诗之理事情
最新热门    
 
寒山诗里的马祖与石头

时间:2009-8-8 16:45:37  来源:不详

  摘  要:目前关于寒山诗的研究,较多限于禅学辞语与诗的解读;对寒山诗的背景――禅的思想史及其细致脉络,未克作联系性的分析与考释。此文结合马祖思想在中唐时期的盛行与终成流弊的史实,透过《祖堂集》等禅宗史料,与诗语的互释,详论其间隐含的观念交涉与思想线索,首次力图还原其中的禅思想谱系。文章的最终结论是:寒山诗作为一代禅宗文献,隐然映示了唐代禅宗两大主流的消长过程。原先的马祖一系,正是由于过于强调了“作用是性”的激进思想,而终于分化出其对立面的石头一系。石头对于马祖的颠覆,不仅在其他史料斑斑可考,而且也可用寒山诗来部分证明。通过这样的工作,既为禅宗史发覆袪疑,也为寒山诗发皇心曲。

  关键词:寒山诗  马祖道一  性在作用  佛性 

  

  马祖道一的洪州禅在中唐时期的最终胜利,乃是禅宗思想史上的一大盛事。马祖所力倡的“即心即佛”、“无事(平常心)”、“作用是性”等禅宗观念,以其便捷峻利之风格,收拾人心,迅速崛起,乃至横扫天下。但随着马祖禅的日益权威化,这些著名的思想命题也逐渐走向教条化和庸俗化的末路。义理和信条的取消,崇拜和终极的幻灭,修行和纪律的放纵,马祖禅的流弊归结为过于现成容易,以至被解放和过度抬高了的个体自主性,取消了禅宗作为宗教的最后神圣性。走下神坛的马祖禅,成为日后“狂禅”泛滥的开始。面对流弊,马祖门下的弟子们也纷纷进行反省和批判,提出“主人公”这一概念,可谓是对洪州禅法熟极而流的反拨。

  如所周知,成于中唐时期的寒山诗,是禅宗的思想宝库。历代评注,皆重禅思。如《四库全书提要》“今观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不可复以诗格绳之。”近现代以来的研究者,大体有两个方向。一则全面探讨,如钱学烈《寒山拾得诗校评·前言》,将其中的佛禅类诗分为佛教劝戒诗和禅悦诗两类,又把禅悦诗进一步分为禅语禅典、禅理、禅悟、禅境以及禅趣五类;其它如蔡江海《寒山子佛学思想探析》、斯蒂芬·H·鲁彭塔尔《寒山诗中的佛教思想》等,均试图系统描述。一则聚焦辞语,着重探讨寒山诗语与禅义之关系。如张伯伟《禅与诗学·第八章》,重在讨论寒山诗中的禅理、禅典;孙昌武的《寒山诗与禅·第八章》则通过考察寒山诗的“类似偈颂的说理的、训喻的方式”,更指出其背后的“独立自主、无所依傍的精神”。陈引驰在《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第五章》中,特别指出“新禅学观念”和“特定的诗学境界”,更将禅的观念与诗所表现的隐居生活、隐居心态相互勾连,认为此三者已然“融为一体”。此外,台湾学者有陈鼎环《寒山子的禅境与诗情》、青峰《关于寒山诗与禅》、孙旗《寒山诗与禅》、黄伯仁《寒山诗的禅境》等的研究,尤其是陈慧剑《寒山诗研究》,提出了“寒山诗――即是禅,禅即是诗”的诗学化的观点。然而,目前的研究,要么限于解释诗中禅学辞语与观念;要么执着某诗即某某义理,过于牵强附会;要么拘于诗与禅的二元空间,而对寒山诗的背景――禅的思想史及其细致脉络,未克作深入的联系分析与考释……

  我们认为,不应满足于笼统的禅宗思想解读。内在地看,禅宗是一个丰富的观念世界,其中的区分也十分重要。历史地看,禅宗又是一段发展变化的思想史。因而,寒山诗在某种意义上,蕴含着中晚唐禅宗思想生活的丰富信息,不仅是诗与谒,也是极可宝贵的禅思想史的生动史料。本文选取了十首明显受到洪州禅影响的寒山诗,以笺解的方式,结合马祖思想在中唐时期的展开、盛行与衍为流弊这一段禅宗史,透过史料的释读,力图还原其中的观念与观念相交涉的本事,这也成一种“诗史互证”,为中唐禅宗思想之谱系作一透视。

(一) 祖师西来意

  《寒山诗注》中第245首《昔日极贫苦》③:

           昔日极贫苦 ,夜夜数他宝。④

           今日审思量 ,自家须营造。⑤

           掘得一宝藏 ,纯是水精珠。⑥

           大有碧眼胡 ⑦,密拟买将去。

           余卽报渠言 :此珠无价数。⑧

  

  相关的禅宗思想史料:

(1) 江西马祖  《祖堂集》卷十四

     每谓众曰:“汝今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是故,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开悟。……”

(2) 老安国师  《祖堂集》卷三

     坦然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旨?”师曰:“何不问自家意旨,问他意旨做什麽?……”

     案:自家意旨无外是马祖、坦然所谓“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之意。达摩西来,“直指人心”,就是直至东土众生本有之物。谓“祖师西来意”亦不外乎此。因此“西来意”一事,可说西来之前即有,又可说西来之后一无所加,甚至有人说祖师未曾西来也!

(3) 云岩和尚  《祖堂集》卷五

     道吾问:“初祖未到此土时,还有祖师意否不?”师曰:“有。”吾云:“既有,更用来做什麽?”师曰:“只为有,所以来。”(此段对话在《五灯会元》卷五中作药山之答问)

     案:若非东土众生本有佛性,祖师西来亦无法直指。

(4) 投子和尚  《祖堂集》卷六

     问:“达摩未来时如何?”师曰:“遍天遍地。”僧曰:“来后如何?”师曰:“盖覆不得。”

     案: 达摩来后,盖覆不得,表明:碧眼胡也不能拿走心中的宝。此处似应该强调本心胜于祖师。

     遍天遍地,即云触类是道,任心而动。既是说明本心的无往不在,也是表明佛性即是一切差别种种,进而贪瞋烦恼并是佛性。这正是马祖的流弊。

(5) 云居和尚  《祖堂集》卷八

     问曰:“达摩未来时在什麽处?”师答曰:“只在这里。”进曰:“为什麽不见?”师曰:“过西天去。”

     案,为什么不见,即说为什么在这里,却又看不见达摩。过西天去,即说你一旦想见达摩,达摩就过西天去了。仍然是用灵活生动的时间空间观念,来解脱对于达摩的执着。

(6) 玄沙师备禅师  《五灯会元》卷七

     一日峰(雪峰禅师)问:“阿那个是备头陀(师备)?”师曰:“终不敢诳于人。

     异日,峰召曰:“备头陀何不遍参去?!”师曰:“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峰然之。(《祖堂集》卷十作“达摩不过来,二祖不传持。” )

(7) 马祖道一禅师  《五灯会元》卷三

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曰:“即今是什麽意?”

     案:可参看(2)老安国师语。即只需问自家意旨,无需问达摩意旨。自家意旨即是佛性,即是无尽藏、无价宝。又,道希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一)、义玄禅师(《临济语录》)、志闲禅师(《五灯会元》卷十一),都有大致相同的讲论。既然众生本有佛性,则大可适性自然,无需修炼或外求。祖师西来,亦无非教人随顺自然而已。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是马祖的重要禅机。即心即佛,心外无佛,甚而不假修行,不用坐禅,触类是道,任心而往。以这一套禅宗的激进路线,来取消来自西方的经典与修行。寒山的这首诗,正是充分形象地反映了马祖一系在中晚唐的渐兴。“昔日极贫苦 ,夜夜数他宝”,是一个层次,表明祖师西来意之前,本土精神生活与心灵信仰的贫困,以及来自外邦的宝物,给中土人士的精神富足感。而“大有碧眼胡,密拟买将去”,是第二个层次,表明祖师西来之后,对于本心自觉的指点、甚至占有。“碧眼胡”即达摩。达摩开悟中土的同时,也是“买”走了中土人士的自家宝物。第三个层次,即对于开悟的再开悟,对于去蔽的再解蔽,终于回到自家的自觉。然而正如上引(4)条所云,马祖也是有流弊的。正如宗密所批评的:所谓“任心”,“谓不起心造恶修善,亦不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是心,不可以心断心,不断不造,任运自在,名为解脱人,亦名过量人。无法可拘,无佛可造。”最终不免以心猿意马为佛,自陷于自然外道之病。

(二) 即心是佛

  《寒山诗注》中第213首《说食终不饱》⑨:

           说食终不饱 ,⑩ 说衣不免寒。

           饱喫须是饭 ,  著衣方免寒。

           不解审思量 ,⑪ 只道求佛难。

           回心即是佛 ,⑫  莫向外头看。⑬

     《寒山诗注》中第196首《千生万死凡几生》⑭:

           千生万死凡几生 ,  生来死去转迷茫。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