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寒山诗在日本的传布与接…
谈谈唐诗里的“胡气”
论义山诗之理事情
最新热门    
 
寒山诗里的马祖与石头

时间:2009-8-8 16:45:37  来源:不详
bsp; 莫谩求真佛,真佛不可见。

           妙性及灵台,何曾受薰炼。

           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23

           劫石可移动,各中难改变。

(2) 大珠禅师  《大珠禅师语录》卷下24

  诸人幸自好个无事人,苦死造作,要担枷落地狱坐麽?

(3) 黄蘗希运  《传法心要》25

    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亦无道理可说。

(4) 临济义玄  《古尊宿录》卷四26

    你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佛不别……约山僧见处与释迦不同。今日多般用处,缺少什么?一道神光,未曾间歇。若能如是见得,只是一生无事人。

(5) 德山宣鉴  《联灯会要》卷二十27

    〔1〕诸子莫向别处求觅,乃至达磨小碧眼胡僧到此来,也只是教你无事去,教你莫造作。著衣吃饭,屙屎送尿,更无生死可怖,亦无涅槃可得,无菩提可证,只是寻常,一个无事人。

    〔2〕诸子!老汉此间,无一法与你诸子作解会。自己亦不会禅。老汉亦不是善知识,百无所解,只是个屙屎送尿,乞食乞衣,更有什么事?德山老汉劝你,不如无事去,早休歇去。

    〔3〕老胡吐出许多方便唾涕,教你无事去,莫向外求。

     二,关于“平常心是道”。马祖未用“无事”一词,而用“平常心”表述其义。

     (1)马祖道一  《广录》28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不假修道坐禅,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

     (2)岑和尚(长沙景岑)  《祖堂集》卷十七

     问:“如何是平常心?”师云:“要眠则眠,要做则坐。”僧云:“学人不会。”师云:“热则取凉,寒则向火。”

     禅宗要人作无心人,无求人,无事人。或曰,“无事”乃禅宗人生态度的一重要侧面。禅宗汲取老庄的“无为”思想,认为“万法本闲人自闹”,一切皆是人们自己的苦苦造作,而逍遥人当作到“无心”——因为“无心”则“无求”——任何追求都是“妄心”,越求则离佛道越远,所谓“求佛失佛,求道失道”(义玄禅师语)。既无心,又无求,当然无事可作,无所事事,方为佛法真义。禅师们不断重复着的“不如无事去”、“无事人”,就是要接引后学领悟到禅宗的这一闲适境界。慧能弟子崛多三藏甚至认为禅家的看家本事——坐禅——也是误人子弟,应当取消,因为在真正的禅家看来,一切有心而为,有求而为的事都是碍障,是“多事”,统统取消才算逍遥解脱。

     既然是无心无求而无事,又该怎样去生活呢?马祖虽不言“无事”二字,却用“平常心”三字给予信徒最简洁方便的回应。平常心,无事之心也。

     寒山的这两首诗正是反映了禅宗的这种闲适境界。《我见出家人》一二两联言出家在“心”而不在“身”,心性清净,远离烦恼,方为“真出家”。三四两联道“真出家”之好处——超越三界四生之生死轮回。尾联乃整首诗之要旨所在,点明“无事无为”才是禅家之真解脱。

     《一生慵懒作》一是点破了佛性不在于持经供奉打坐修为等种种外在形式,而在于个人内心的佛性护持;二是道出了如何护持内心佛性的方法,即以“应病则说药,方便度众生”的“平常心”来应机接物,作无事人。

     既然佛法真义在于“无事”,于是禅家又有“好事不如无”等禅语,教人破除心中偶像,取消礼佛之最后的“多事”——

     三,关于“好事不如无”(破除偶像)

     (1)江西马祖  《祖堂集》卷四

     师有一日上禅床,才与摩坐,便洟唾。侍者便问:“和尚适来因什么洟唾?”师云:“老僧在这里坐,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总在这里,所以嫌他,与么唾?”侍者云:“此是好事,和尚为什么却嫌?”师云:“于汝则好,于我则嫌。”侍者云:“此是什么人境界?”师云:“此是菩萨人境界。”

     案:“菩萨人”,永远在凡人与佛陀之间的人。

     另,“洟唾”、“境界”,亦可参见百丈怀海  《祖堂集》卷十四

     ……和尚(百丈)蓦地失声便唾。侍者便问:“和尚适来有什么事唾?”师云:“不是你境界。”……师云:“苦杀人,老汉未造人在。适来忽然忆著菩提涅槃,所以与么唾。”

     此处“未造人在”指,还没有成为人,修行还没有完成。

     (2)赵州从谂禅师  《五灯会元》卷四

     文远侍者在佛殿礼拜次,师见以拄杖打一下曰:“作甚麽?”侍者曰:“礼佛。”师曰:“用礼作甚麽?”侍者曰:“礼佛也是好事。”师曰:“好事不如无。”

     案:亦可参见《祖堂集》卷十八

     赵州和尚:“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3)德山宣鉴  《联灯会要》卷二十29

     达摩是老臊胡,十地菩萨是担屎汉,等妙二觉是破戒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

     案:临济亦曰:“三乘十二分教是拭不净故纸。”30

     (4)丹霞和尚  《祖堂集》卷四

     ……后于惠临寺,遇天寒,焚木佛以御次,主人(指住持)或讥,师曰:“吾茶毗31,觅舍利。”主人曰:“木头有何也?”师曰:“若然者,何责我乎?”主人亦向前,眉毛一时堕落。有人问真觉大师:“丹霞烧木头,上座(指住持)有何过?”大师云:“上座只见佛?”进曰:“丹霞又如何?”大师云:“丹霞烧木头。”

     案:住持(上座、主人)眉毛落入火中被烧,是说假话的人收到惩罚。真觉大师的回答表明,(木头)偶像是人心自己建构出来的,心中无偶像才是真正的破除。

     “破除偶像”,在理路上由“闲适境界”中“无事”推导而来,但在本质上却又入的是禅宗推崇的另一“平等境界”。禅宗致力于从内心提升人的尊严,所以极力排斥中国传统的偶像崇拜。初祖达摩在对答梁武帝时就已经提出了“廓然无圣”的命题。此后禅门皆以“凡圣有别”为虚妄之见,须破除之。六祖慧能尚用“迷”和“悟”来分别凡和圣、众生和佛,尔后的禅师则进一步要求“凡圣双泯、迷悟俱忘”——因为无论迷还是悟,众生都可作佛!于是就有了禅宗后期的呵佛骂祖:材料中丹霞禅师天寒烧木佛;宣鉴禅师将一干佛祖骂了个遍……怀海、义玄禅师亦皆言佛与凡人无异,佛是案人形塑造出来的造像——这些都是要破除人们心目中自己构造出来的偶像,宣扬“佛与众生等”的平等理念。禅宗的这种“平等境界”是一副教人从主观上泯灭一切外在差别、医治苦痛的方剂.

(四) 作用是性

  《寒山诗注》第161首《可贵天然物》:

           可贵天然物,32 独一无伴侣。

           觅他不可见,  出入无门户。

           促之在方寸,  延之一切处。

           你若不信受,  相逢不相遇。33

  《寒山诗注》第179首《汝报修道者》:

           汝报修道者,  进求虚劳神。

           人有精灵物,  无字复无文。

           呼时历历应,34 隐处不居存。

           叮咛善保护,  另勿有点痕。

     相关的禅宗思想史料:  

  (1)初祖菩提达磨大师  《五灯会元》卷一

  ……波罗提曰:“王既有道,何摈沙门?我虽无解,愿王致问。”王怒而问曰:“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提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具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王闻偈已,心即开悟,悔谢前非,咨询法要,朝夕忘倦,迄于九旬。

  (2)马祖道一  《圆觉大疏钞》卷三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