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周易学
周易八卦
周易八卦免费算命
关于风水,周易,中医的…
周易指导人生,八字推算…
周易六爻
周易五行
周易五行歌
《易经》与《周易》
《易》道观
最新热门    
 
《周易》对《文心雕龙》“原道”论的影响

时间:2009-8-8 16:45:47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的首篇,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文心雕龙学”研究者 对“原道”论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他们各执一端,各据其理。本文通过对“易道”之“道” 与“原道”之“道”的比较、《易传》解易理论对“原道”论的影响等问题的阐析,探讨“ 原道”论的基本思想和《周易》对“原道”论的影响。
 
【关键词】 周易/文心雕龙/原道论/研究

 

 《原道》篇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第一篇,它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术界曾对刘勰 的“原道”论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许多著名的文心雕龙学研究家各执一端,各据其理。正是 由于他们在“龙学”研究中的辛勤探索,激烈论辩,才促进了“龙学”研究百家争鸣的学术 局面的形成。本文着重探讨刘勰“原道”论的基本思想及《周易》对“原道”论的影响。

一、“原道”之“道”与《周易》之“道”

  《文心雕龙》全书由五十篇组成,《原道》篇居于首位。关于“原道”的含义,众说不一 。《淮南子》卷一《原道训》云: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 舒之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 阳,绂宇宙而章三光。(注: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05.)

  《淮南子》的作者认为,“道”覆天盖地,涵盖四面八方,其高深莫测。它包裹着天地, 万物未成形者皆生于“道”。“道”能大能小,能暗能明,能弱能强,能柔能刚。它不仅横 贯天地,而且贯穿古今,它能使日月星辰变得更加明亮。显然,《原道训》中的“道”,指 的是哲学范畴中的无形的东西,即“形而上者”。《周易·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②这里的“形而上者”指无形的精神本体,即“道”;这里的“形而 下者”指有形的具体事物,即“器”。高诱《淮南子注》是这样解释“原道”的:

  原,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因以题篇。(注: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05.)

  刘勰亦以“原道”题篇,其篇名也是取“本道”之意。刘勰在《序志》篇中明确写道: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注: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727.)

  因此,《文心雕龙》的《原道》篇,就是论述“文源于道”、文的根本在于道的观点。关 于刘勰“原道”论的实质和意义的讨论,争论的焦点在“道”的性质。何懿《文心雕龙综览 ·“原道”》云:“道”的性质主要有下列十种观点:

  一、儒道说;二、自然之道说;三、自然法则客观规律说;四、自然之道与“儒道”不矛 盾说;五、从论文角度标举自然之道说;六、客观唯心主义的抽象理念或绝对精神;七、哲 学上的二元论;八、道是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存在;九、佛道说;十、“道”是刘勰自成一 家之论。(注:杨明照.文心雕龙综览[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137.)

  詹锳在《文心雕龙义证·原道》篇中指出:

  《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 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刘勰所谓道,就是《易》道。(注: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

  阴与阳矛盾对立,而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着,阴阳之间不断地相互转化,这是自然 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易传》作者用“一阴一阳之谓道”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詹锳在《原道》篇的解题中还指出:

  《文心雕龙》全书虽以儒家思想为主,而并不排除玄学的影响,魏晋玄学就是以道家思想 来说《易》的。自然之道和《易》道并不矛盾,而且在本篇里是统一的。这里所谓道,兼有 双重意义,广义乃指自然之道,狭意仅谓儒家之道。二者也是统一的。(注: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

  的确,不同时期的研《易》者,对《周易》经传的诠释是不同的,《易》学正是这样得以 不断发展。那么,刘勰“原道”论中“道”的含义是否具有“自然之道”与“儒家之道”双 重含义呢?“自然之道”与“《易》道”关系如何呢?关于易道的含义,张其成在《易道:中 华文化主干》一书中曾作过这样的论述:

  “易”是广大悉备的,“易”的核心就是“易道”——“易”的本体观念、思维方式和价 值理念。通贯儒、道二家的正是“易道”!(注:张其成.易道:中华文化主干[M].北京:中国书店,1999:2.)

  也就是说,“易道”就是《易》的核心,它“通贯儒、道二家”,即“儒道兼备”。笔者 认为,要探讨“原道”论中“道”的性质和含义以及“原道”的道与《易》之核心——“易 道”的关系,必须对“原道”论中所提到的“道”,一一进行分析。

  刘勰在《原道》篇中、除篇名之外,有七次提到“道”。

  第一次提到“道”是在《原道》篇开头第一段: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 ;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注: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

  这是《原道》篇的第一段。刘勰认为,“文”的功能广大无边,它为什么能与天地并生共 存呢?天玄地黄、天圆地方,色彩形状各不相同;日月如合璧,高悬于天空;山川光彩绮丽 ,使大地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气象:这大概就是“道之文”吧!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对“道之文”作了这样的评注:

  刘永济《文心雕龙原道篇释义》:“此篇论‘文’原于‘道’之义,既以日月山川为道之 文,复以云霞草木为自然之文,是其所谓‘道’,亦自然也。此义也,盖与‘文’之本训适 相吻合。‘文’之本训䢒逪,故凡经纬错综者,皆曰文,而经纬错综之物,必繁缛而可观 。故凡华采铺棻者,亦曰文。惟其如此,故大而天地山川,小而禽鱼草木,精而人纪物序 ,粗而花落鸟啼,各有节文,不相凌乱者,皆自然之文也。然则道也,自然也,文也,皆弥 纶万品而无外,条贯群生而靡遗者也。”这里所谓“道之文”,即天地之文,亦即自然之文 。这是说:以上这些现象都是大自然的美丽文采。(注: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文:错画也”注释道:“错,当作逪。逪画者,䢒逪之画 也。”(注:段玉裁.许慎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25.)“䢒逪”即“交错”。刘永济所言“‘文’之本训为䢒逪,故凡经纬错综者 ,皆曰文”即源于此。总之,《原道》篇第一段中的“道之文”可释为自然之文,即自然的 文采,那么,这里的“道”指的是“自然”。

  《原道》篇第二次提到“道”是在前一段“此盖道之文也”之后。该段写道: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 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注: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

  刘勰将《周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 断矣”(13)、“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 凶生大业”(14)等论述概括为“卑高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接着,刘勰根据《周易·系辞 下》的“三才”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 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15),进而论述道:“惟人参之,性灵所 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三才”即“天、地、人”三者。八卦两两相 重组成六十四卦,每卦各六爻,初爻和二爻象征地,三、四两爻象征人,五、上两爻象征天 。所以说“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刘勰亦认为,人与天地协调配合,人聚着天性灵 智,与天地并列为三才,并成为天地万物之心。刘勰进而认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自然之道也”。也就是说,人心的产生,语言文字便随之出现,随着语言文字的丰富、文 章也就越来越令人瞩目。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因此,这里的“道”,含有“自然规律”、 “自然法则”的意思。

  《原道》篇第三、四、五、六次提到“道”是在篇中的最后第二段: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 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辉事业 ,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注: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3.)

  以上“莫不原道心以敷章”、“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乃道之文也”分 别出现“道”。

  关于“道心”的“道”是指什么,历来说法不一。祖保泉认为:

  “道”是什么呢?刘勰说,谈“道”不能离开“圣”和“文”(实指“六经”)。照他看,“ 道”“圣”“文”三者的关系是三点一线的;“道”有“道心”;只有圣人才能体会“道心 ”;体会的结果,便有了“圣文”(“六经”),它是“道心”的直接体现。(注: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17.)

  他还指出:

  “圣文”所表达的“道”是自然规律吗?不是的。它只是儒家社会意识的文字记载,是人为 的社会法则,不是天生的,自然如此的。只是儒家中有些人为了神化、美化自己的社会理想 ,把它说成是天生的罢了。……刘勰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的文字起源论,正 是和这种客观唯心主义论调完全合拍的。(注: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17.)

  詹锳在《文心雕龙义证》中对“道心”也作了较为细致的注释:

  《荀子·解蔽》篇:“人心之危,道心之微。”“道心”发于义理之心,对人心而言。《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朱子全书·尚书》:“人心,人欲也;道心 ,天理也。所谓人心者,是血气和合做成,道心是本来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注: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5-26.)

  如果依上述论述,“道心”是发于义理之心,“道”即义理、天理。由于“道心是本来禀 受得仁义礼智之心”,也就是说,刘勰所论述的“义理”、“天理”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因 此,詹锳等人认为,这里的“道”即“儒家之道”。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