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在武术及中医中的应…
一个警察眼中的修脚女
补课永远是众多学子心中…
这一年,一个个公众眼中…
《四世同堂》中的官场“…
京剧——“国粹”,还是…
小心辨识窗帘定做中的猫…
追踪:湖南局长撞人案中…
我眼中的微软激情文化
求则:与工作中的老板以…
最新热门    
 
影视中的日本社会

时间:2009-8-8 16:46:21  来源:不详

  1945年日本战败后,日本人普遍对给亚洲诸国带来深重灾难,也给日本带来满目创痍的侵略战争充满了厌恶与憎恨,不少知识分子开始从人性的角度思考战争的性质,对这场不义的战争进行了批判。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战后日本诞生了相当多反战题材的电影,掀开了日本电影史的新篇章。黑泽明导演的《我对青春无悔》和木下 惠介导演的《二十四只眼睛》堪称两部优秀的反战影片。

  《我对青春无悔》公映于1946年,描写了一位京都帝国大学教授之女幸枝在1933~1946年期间的成长经历。当时的日本正处于“九·一八”事变后的军国主义浪潮之中,也是日本社会最为暗黑的时代,反战人士动辄被扣上“非国民”的帽子,被捕入狱。幸枝的先生由于从事阻止日本走向战争的秘密活动,以间谍罪被逮捕,惨死狱中。幸枝在丈夫死后来到农村的公婆家和他们一起生活,忍受了在法西斯高压体制下作为“特务”和“间谍”家属所遭到的歧视和欺辱,最终迎来了战争的结束。影片贯穿了黑泽明鲜明的反战和平思想。另一部影片《二十四只眼睛》公映于1954年,通过一位美丽的乡村女教师的经历,反映了日本1928年到1945年的动荡岁月。影片前半部抒情诗般地描绘了美丽的濑户内海小岛上一位女老师和班上12名出身贫寒的孩子建立起亲密感情,后半部描绘了战争的到来不仅打乱了岛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女老师和她学生们的命运。战争结束后,当重返讲坛的女老师与心爱的学生们再度重逢时,原本12名学生只剩下了5人。演员细腻的表演、忧伤的音乐、跌宕的人生际遇让这部电影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依旧有着强烈的震撼力。

  反战影片着力描绘了战争带给日本人的痛苦和不幸,充满了日本人对民族伤痛的悲悯,谴责这场不义的战争、呼唤和平是这类电影共同的主题,也是亲历过战争的日本民众共同的心声。战败后的日本政府颁布了新宪法,宪法的第二章第九条明确写进了日本“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交战权”这样的条款。该宪法被称为“和平宪法”,并深深植根于战后日本民众的思想深处。从战败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日本思想界和民众思想意识中反战、和平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黑泽明在1947拍摄的影片《美好星期天》为我们描绘了战后满目废墟、物价飞涨、失业者踯躅街头的日本。一对穷得只剩下爱情的恋人在星期天的约会,他们渴望结婚,但微薄工资使他们连租一间狭小阴冷的小屋的愿望都难以实现。经济的窘迫、一天中不愉快的经历并没有把影片的主人公笼罩在灰色的氛围里,他们在一片废墟中幻想着将来自己经营的咖啡馆,在夜色中的露天音乐堂里,男主人公对着一排排空旷座位和心爱的姑娘充满激情地指挥无声的交响乐……这一幕幕场景传递给观众的是:尽管战败后一无所有,但日本民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总有一天会摆脱贫穷走向富强。

  饱尝战争苦果的日本人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家园建设,不过短短几年,日本经济就在废墟中迅速崛起,并创造了骄人的成绩。在1960年至1970年期间,日本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把日本带进了一个“消费时代”。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日本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在不断遭遇挑战而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日本人享受着现代化带给他们便利又表现出若有所失的情绪,而最早捕捉到这一时代巨变和巨变带来的失落感、并用电影将其完美表现出来的是一生执导过54部电影(留存世间的有36部)的一代电影巨匠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将东京作为他电影中人物最理想的生活舞台,并将自己的一系列电影取名为《东京的合唱》《东京之女》《东京之宿》《东京物语》《东京暮色》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城市化过程中,年轻人潮水般流向大都市,东京无疑最能体现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巨大变化。1953年公映的《东京物语》通过一对从广岛到东京看望儿女们的老夫妇的东京之行,描绘了急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日本家庭的变化。小津导演精心营造的温馨世界是由塌塌米、推拉门构成的日本传统的“家”。“家”中上演着那个年代普通日本人的平凡生活,演绎着父女情(《晚春》)、母子情(《独生子》)、父子情(《父亲在世时》)、夫妻情(《茶泡饭的滋味》)和手足情(《麦秋》)。隽永、平实的电影风格以及影片中蕴涵的亲情与淡淡伤感,烘托出他电影作品中一个共同的主题:都市化进程中传统的“家”的“崩溃”以及亲情的疏离。

  《茶泡饭的滋味》里,一对性格迥异的夫妻如同在两个轨道运行的星星。浪漫、注重物质享受的妻子对认真、寡言、喜欢朴素生活的丈夫日趋冷淡。但最终,夫妻俩还是从一碗茶泡饭上顿悟了婚姻的真谛而言归于好。茶泡饭是在米饭上浇上热茶就着咸菜吃的一种家常便饭,影片以此喻示婚姻生活虽平凡却具永恒魅力。当今的日本,形同陌路的夫妻并不在少数,逐渐蔓延的婚外情已成为婚姻的头号杀手。1997年以渡边淳一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小说《失乐园》改编的电影创造了23亿日元的票房纪录。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是出生在战后并接受西方教育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由于厌倦各自波澜不惊的婚姻生活而选择了婚外情。结局是,他们已无意从“茶泡饭”中找寻婚姻的合理性,而任熊熊燃烧的恋情吞噬自己的生命。他们对待婚姻的态度比他们的父辈要干脆得多,在背离婚姻的道路上似乎也走得更远。在二十世纪中期小津的系列电影中,“家”的“崩溃”初露端倪,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期,“崩溃”的速度已让日本的社会学家大跌眼镜,2002年,日本离婚率攀升到了战后离婚率的最高点:2.30‰。

  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企业为家”、“爱社如家”的号召中,日本男人成了“企业战士”,而结了婚的日本女人辞掉工作回归家庭做了专职家庭主妇,这一“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占据主流地位并成为日本经济腾飞的基柱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丈夫被从家庭中剥离出来,越来越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全职太太们在日复一日相夫教子的生活中深感寂寞和厌倦。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妇开始反思这一社会性别分工对女性的戕害,思考作为女人的幸福和自我价值。《多久没恋爱》《恋爱时间》这些表现已婚女性寻找人生意义的电视连续剧受到了主妇们的欢迎。

 

  日本电影喜欢刻画一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是他们牺牲了个人的享乐和与家人的天伦之乐支撑起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日本男演员高仓健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海峡》中那个在青函隧道锲而不舍地奋斗了25年后又转到直布罗陀海峡去挖隧道的男子汉,堪称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只知工作而不懂享受的日本男人的典型。到了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日本电影又塑造了一位在北海道一个小站兢兢业业工作了45年的铁道员(《铁道员》)。他沉默寡言、热爱和珍视这份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工作,爱女夭折、爱妻病逝都没能让他离开工作岗位。与《海峡》不同的是,该片似乎更侧重于表现他因恪守职责而对逝去亲人的愧疚。2005年张艺谋为高仓健量身打造的电影《千里走单骑》虽说是一部中国电影,但却无意间延续了“高仓健式”日本男人的形象。一辈子辛苦工作而疏于和儿子沟通,父子之间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不仅仅是电影中那对父子的悲剧,也是一代日本人的悲剧。一辈子为企业献身、挣钱养家、背负分期房贷的日本男人,往往在退休时才突然发现自己在家庭中是个多余人。在不少家庭,妻子由于长期缺乏与丈夫的感情沟通,双方已经难觅共同语言。退休后的丈夫在妻子眼中碍手碍脚、毫无情趣,被称之为“粗大垃圾”。不少中老年妻子选择和共同生活几十年的丈夫分手,使得中老年夫妻离婚率不断增高,日语里甚至出现了“熟年离婚”(结婚多年夫妇的离异)、“定年离婚”(在丈夫退休后夫妇的离异)这样的词汇。

  以工作为乐趣的一代日本人已经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敬业精神也在强调个性和崇尚个人主义的当今逐渐褪色。《铁道员》唤醒了日本人对正在失去的日本精神的忧虑,该片一上映就超过了1997年《失乐园》的票房,共收入36亿日元,创造了日本票房新纪录。日本观众在重温和缅怀正在消失的日本精神的同时,也在反思半个世纪以来,日本人在为民族和国家奉献过程中作为生命个体的缺憾和失落。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六十年代和经济稳步发展的七十、八十年代,日本人成功发扬集团主义精神创造了经济的繁荣昌盛。成功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以工作为最高价值和人生乐趣的日本人也曾被西方人称之为“工蜂”,“过劳死”报道一度经常见诸报端。然而不断增加的工资、完善的社会福利和越来越便利的生活,也令日本人产生了一种满足感。然而,1989年泡沫经济的崩溃使日本人对未来的美好幻影瞬间破灭,之后是漫长的经济低迷和缓慢的经济恢复期。辛苦工作几十年的日本人面临退休之际,却发现捉襟见肘的养老金制度很难保障他们的晚年生活。更为不幸的是一批中年人在为企业奉献了青春之后却不得不面对失业困境。据日本总务省发表的劳动力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至2003年间,日本失业率曾达到5.5%的高位。失业者在重新找工作的道路上处处碰壁,心灰意冷,导致自杀率上升。2004年日本自杀人数达32325人,连续第7年突破3万大关。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振,曾为日本经济腾飞立下汗马功劳的“终身雇佣制”(员工一旦就业,企业会对其以及其家庭负责一辈子)以及“年功序列制”(只要努力工作任何人都会有出头之日的论资排辈制度)摇摇欲坠。

  天价的房地产将普通的工薪家庭由城市中心驱逐到郊外轻轨沿线的住宅小区和火柴盒状的高层公寓。房屋的分期付款、高额的教育费和生活费让大多数“工薪家庭”不得不精打细算。终于有一天,终日为生计奔波、辛苦的日本男人从一个叫做“寅次郎”的人物身上得到了无限惊喜和愉悦。《男人辛苦》(中文名《寅次郎的故事》)1969年在东京首次上映,二十多年间总共拍了48集。寅次郎可谓日本男人中的另类,他头脑简单、浪漫随意、做事卤莽但又乐观真诚、行侠仗义,对心仪的女性总是呵护备至,体现出一种浪漫与温情。他背弃了中规中矩的企业男人生活,选择了行旅人生,他的生命因一次次美丽的邂逅而灿烂,又因一次次与心爱女人阴错阳差的分离而困顿。日本观众对于寅次郎的喜爱程度早已远远超过了这部电影本身。无数个体验着生活辛苦的日本男人在这个小人物身上发现了自我、获得了慰藉,他们在寅次郎一次次的旅行中实现自我的精神漫游。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期,感情内敛、不苟言笑、兢兢业业的日本公司职员形象逐渐失去魅力,1988年上映,基本平均每年拍摄一部的电影《钓鱼迷日记》似乎正好迎合了日本人期盼全新好男人形象的愿望。与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