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思想界的章鱼——伪自由…
丑陋的美国人
美国“自由市场”“自我…
美国“自由市场”:“缺…
美国“自由市场”:“缺…
漫游210年前的美国费城
作家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独…
由家居色彩探寻女主人的…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
论庄子对人类自由本性的…
最新热门    
 
自由的美学,或对一种绝对的开放

时间:2009-8-8 16:46:36  来源:不详
脸鳞伤,最后一声不响,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灯渐暗,犹如进入“第四乐章”。
  幕墙放映多媒体有声投影,是剧组成员在切磋谈戏。同时,舞台上又开始众声喧哗,每位演员一边孜孜于拣煤块,一边各说各的,声音高低、语速各有顿挫,最后渐拢于“说书人”的声音——臣民欲葬大王,却分不清鼎中面目模糊的三个头,哪个才是王的,只好三头与王尸同葬。静场。灯渐暗。传来悠然鸟鸣。一如开场,舞台右侧亮着三点微光,只照出三位演员的脸,鬼气弥漫。苍凉音乐起,幕墙上映出半张人面。停顿。人面拉近,特征愈来愈鲜明——是一双女人的眼睛。两行泪水从眼中无声留下。定格。京剧小生的清唱声起,灯暗。剧终。
  这是一部在一个空间里几乎运用了所有艺术形式的“总体艺术”作品,其意味由此达到了混沌的极限。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并非这部作品的“实质”内容,每篇小说其实是作为这部有着无调性交响乐般结构作品的“舞台动机”来使用的。之所以复述它的结构(因记忆模糊之故,恐有许多不准确的地方),是因为对这部作品而言,结构即意义。也就是说,它的意义是从每个形式元素的隐喻意味及其组合方式中诞生的,而这些形式元素——语言表演、京剧、现代舞、哑剧、音乐、多媒体影像、装置艺术……的碎片,是从文化隐喻与身体直觉的双重方向上发生作用的。导演的力量体现在对这些元素的巧妙撷取和大象无形的组合方式上,这组合使剧场真正成为一个超越语义中心的多元、立体的“总体感受系统”。它有勾魂摄魄、难以捉摸的节奏,有朦胧灰暗、宛若废墟的色彩,有麻木委琐的丑,有欲仙欲死的美,有无家可归的危机,有苟且健忘的安谧……这非语言所能道尽的一切,凝成这个关于中国人精神形象的批判性象征体。


  结语:对一种绝对的开放

  或是现场,或是碟,看过所有能看到的林兆华作品后,我感到自己在与一位永不衰老的艺术顽童相逢。在他的戏剧中,没有因袭。没有套路,没有因屈服于商业目的而削减艺术的难度,没有为取悦于权力而牺牲艺术的独立。这是一位因敏感卓异的审美判断而保持思想之清醒的创造者。他的作品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要么予人狂喜,要么令人生恨,但从不让人昏昏欲睡。颠覆艺术定式、冒犯常规禁忌已成为他的思维习惯和创作起点。
  他力求多变,每部作品的艺术手法都令人难以逆料。这种源头活水般的创造力,得之于他的心灵对一种绝对的开放——那是一种对“自由的美学”的开放,只把局限和定法挡在门外。这样的心灵不受训诫,亦不施训诫,而直接近于“太初之道”。这样的心灵最好奇,多动,搜集世间一切关乎本质的讯息。当艺术创造的吁求骤起,这些讯息便倏然而至,奔涌到他的眼前等待筛选和组合。因此我们看到,伟大的艺术家其实都是伟大的组合家电形式组合的卓绝匠心诞生巨大的热能,成就全新的作品。这一过程无法被理性言喻,只能诉诸直接领悟的心——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直接领悟的心乃是上帝赐予的礼物,理性只是它的仆人。”仆人绝非无所不能,我们不必为其局限痛心疾首。
  关于经典剧作,林兆华对艺术语言和表演方法的探索更新了人们对作品内涵、对生命本身的理解。他似乎有种玄学的本能,可将作品引入时间之外的虚无之境。他的“反历史化”的艺术,始而令人静观和抽身于生活之外,终则唤醒化命之敏感和理性之怀疑。因此,说到底,他是一位现代悲剧导演——他的艺术世界在不确定性中弥漫着悲凉之雾,他的精神指向穹苍之上的“一”。  
  但是林兆华的创作环境显然是有些捉襟见肘的。他的表演方法需要一个稳定的演员团队与他协同探索,他的奇思异想需要一个不完全被商业所操纵的演出机制来培养成熟的观众,如此,他的创造力才能释放最大的可能性。在这一切准备不足的前提下,我们看到了他灵感四溢、有些却似未完成的作品。它们暗示了一个天才在此地的境遇。在中国戏剧界,还没有谁比他探索得更遥远,更无忌,更痴心,更游戏。无论是先锋戏剧炙手可热的当年,还是商业戏剧热火朝天的今日,他的先锋本色从未更改。这个做着自由之梦的人,天真的孩童,无所顾忌的实验者,他拒绝一切稳定性和非独特性,对世界的复杂性与生命力保持着绝对的开放与好奇。在愈益保守的艺术氛围中,我们需对这样的灵魂保持永久的敬意,因为倘不如此,我们就是在反对自己,反对自己的成长与活力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