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巴黎:温州人聚集地
学科级别:左右学术命运…
文化变迁与民俗学的学术…
中国故事学二十年学术评…
【施爱东】学术共同体的…
[赵宗福]西北花儿的研究…
文道并焕 儒释兼综——…
断代文学全集的学术评价…
学科意识与体系建构的学…
出土文献?传统文献?学术…
最新热门    
 
聚集学术机构知识的中心: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探析

时间:2009-8-8 16:47:02  来源:不详
入出版物的详细信息,这部分信息在传递给SIR系统的同时,还会传送给研究与科技管理局中的在线出版输入系统,SIR的检索界面则允许用户浏览和检索所需信息,并在结果中提供图书馆所购买的电子资源、互联网上免费和有偿电子资源的链接[14]。

      5 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知识产权的保护
    IR中包含多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因此相应的知识产权问题也比较复杂,目前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学术论文发表于传统期刊之后版权归谁所有的问题上。在传统的出版模式下,当作者愿意将其研究成果发表在某一份学术期刊上时,就已经将版权交给出版社或者说同意出版社拥有“排他性许可”(exclusive licence)出版的权利。这样一来,IR收录这些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就会构成侵权。但大部分作者并不认同此类规定,据RoMEO(Rights Metadata for Open archiving)的调查显示,61%的作者认为机构应该保留论文的版权,90%的人也确实将版权交给所属的机构[15]。随着作者和学术机构对拥有版权的呼声日益强烈,这一问题正在向有利于IR的方向发展,如在2003年,《Nature》出版集团允许作者“可以重新利用他们发表在纸制期刊上的论文,可以将论文的电子版上载到其个人网站(非商业目的),可以重新利用论文中的数据和表格”等,但同时也明确规定,作者不能将论文提交给开放性档案网站(open archival website)。最近《Nature》出台新的规定,允许作者在论文刊出6个月后将电子版提交给IR,条件是在记录中提供杂志社网站的链接[16]。
    对于IR来说,关键的是应该在向公众开放信息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利益,至少须确保IR不是有意侵犯版权或其他知识产权。因此,许多IR都要求作者提交资源时能保证其为版权所有者,且不会涉及到除作者和IR以外的第三方,或者要求作者在提交资源时将部分知识产权转交给IR,如DSpaee就在其软件包中包括“非排他性分发许可”(Non-Exclusive Distribution Licence)协议,要求提交者允许IR在不改变论文内容的情况下以各种格式在多种媒体上将其复制、翻译和传播。SIR则认为版权归学校及其作者所有,学校和作者都希望能扩大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因此SIR尽量满足用户出于研究目的的全文检索需求。不过Lynch认为不管IR以何种方式来规避侵犯知识产权,大学或大学共同体以IR的形式来拥有或控制知识资源这一行为本身的合法性就值得商榷[17];类似于《Nature》的期刊出版商也只是少数一部分,RoMEO的统计表明这类出版商只占4%,而90%的出版商要求作者在发表论文时将版权移交给出版商。因此,令出版商、IR、作者等多方实体均能接受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尚待探讨。
    5.2 经费的预算与管理
    IR的开发、运行经费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就是员工薪水问题,结构库不仅需要技术人员开发、调试、维护系统,还需要大量的非技术人员保证IR的正常运转;其次是设备问题,主要包括系统开发和升级等所需软、硬件的选择,如网络服务器和数据库的选用等;此外,运行经费还受到用户培训、所属学术机构的管理策略、专业设置、机构变动(如机构合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都会给经费带来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影响经费预算和管理的准确性。学术机构逐渐认识到IR经费预算与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经费加以控制,如DSpace邀请图书馆馆员参与IR的建设,依靠他们已有的相关专业基础进行用户培训、资源建设等工作,以降低成本;罗彻斯特大学则要求图书馆馆员抽出1/3的工作时间来为IR服务。但效果并不能令人十分满意,IR的开发、运行经费依然高昂,如MIT每年在IR上花费28.5万美元,皇后大学每年仅支付员工薪水就需要10万加元[18]。这种状况可能导致决策者对IR信任值和支持度的降低、部分工作无法按计划进行等问题,给IR的平稳发展及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及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与管理体系加以研究探索。
    5.3 质量的控制与评价
    质量是IR的生命线,如果IR中充斥的都是价值不高甚至垃圾信息,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还会损害学术机构的声誉。因此,如何保证IR中信息资源的质量是IR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
    传统学术期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机制,如专家评审或同行评议制度。这些机制对IR中信息质量的控制与评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IR不仅包括已在传统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性论文,还包括大量未发表的preprint、学习资料、工作文件等,不同类型的资源有不同的质量评定方法。故完全借鉴传统学术期刊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拟定与之相适应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制。但由于IR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系统构建和资源建设等方面,对IR中信息资源的质量控制关注不多,也没有建立全面、系统的质量控制评价体系,目前部分项目仅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对质量加以初步控制,如对提交者、提交的文件类型和格式进行限定等,DSpace就不收录学生的研究成果、机构记录、非MIT教师的研究成果等。但这样并不能够确保IR的质量,同时,一部分有价值的信息会被排除在外,不利于真实反映一个学术机构的整体实力。
    5.4 其他问题
    除上述三个主要问题之外,IR还面临稳定性、元数据等方面的问题,其中,稳定性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所属机构是否在战略上和经济上给予支持,Lynch认为学术机构经常会发生变化,如开设新的学院或研究中心、关闭部分夕阳专业、与其他机构合并等,这些都有可能使其对IR的战略支持或经济支持发生变化,因此,IR的建设有必要争取机构高层领导的支持,并且需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以减少上述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19]。其次就是IR中的知识资源能否长期保存,资源的长期保存是长期开放的基础,目前IR中包含大量不同格式的资源,给其长期保存增虽不稳定性因素,James就认为IR应该适时预见多格式知识资源给长期保存带来的风险[20]。此外,IR动态性的特点、组织者的管理策略、元数据等都会对知识资源的长期保存产生影响。
    元数据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不同资源的元数据之间存在矛盾,在IR中,不同的资源可能采用不同的DC元素;信息提交者在自我存档(self-archiving)时也有可能使用不规范的DC元数据;基于不同软件开发而成的IR所确定的元数据也有可能存在差异,不利于联合多个IR(如CARL机构库导航项目)提供集成服务。目前,有关机构对此已采取了相应措施,如DSpace使用标准DC元数据来描述信息,在提交资源时只有题名、语种、提交日期等三项信息必须提供,其余如文摘、关键词等均为选择性提供。CARL也正在讨沦起草“国家机构库元数据文件”(National Metadata Profile fo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21],力求规范IR中的元数据,进一步推进资源共享。

      6 图书馆应如何面对机构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学术期刊出版市场日益商业化的今天,图书馆经费捉襟见肘,而IR的发展,则给图书馆带来了难得的机会,它冲击着传统的出版模式,有利于减少图书馆经费短缺的压力,扩大了图书馆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IR充分利用一切可运用的技术手段,收集多种类型的知识资源,并将其中的绝大部分免费向所有网络用户开放,给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学术交流中的中心地位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图书馆要确保现有地位并有所发展,就必须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面对来自IR的机遇与挑战:(1)整合资源,义不容辞,图书馆拥有的丰富信息资源无疑是网络中的宝贵资源,但无序的信息只会让用户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而无法找到所需信息,IR的出现让图书馆认识到整合信息资源,尤其是知识资源(如学术机构、实验室形成的知识资源)的重要意义,同时,IR还能减轻图书馆经费短缺的压力,使得图书馆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资源的整合,因此图书馆应抓住机遇,大力推进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图书馆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奠定基础;(2)积极参与,互助双赢,当前,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中,有很多思路与IR不谋而合。比如,IR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资源的高度开放与共享,促进学术交流,而图书馆界一直在提倡和实践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因此,图书馆应积极参与IR的建设,利用其在信息组织、信息标引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为IR的顺利建设保驾护航,而图书馆通过参与IR的建设,有机会亲身了解、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全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从而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的创新、改革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Drucker,Peter.The Coming of the New Organiz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Knowledge Management.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Cambridge,MA,1988
    2 MacKenzie Smith.DSpace: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from the MIT Libraries and Hewlett Packard Laboratories[2005-04-06]http://www,nstl.gov.cn/nstl/user/xxnyl,jsp
    3 Anonymous.DEFINING 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conference article].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Chicago:2004,140(4):6-10
    4 CARL.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Innovation in Scholarly Publishing[2005-04-06].http://www.carl-abrc.ca/projects/ir/about-e.htm
    5 Anonymouts.BENEFITS OF AN INSTTTUTIONAL REPOSITORY[conference article].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Chicago:2004,40(4):11-16
    6 David C.Prosser.The Next Information Revolution-C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nd Self-archiving Transform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2005-04-06].http://www.iatul.org/conference/proceedings/vol13/papers/PROSSER-fulltext,pdf
 &nbs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