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狐评古典小说《镜花缘》
从小说《五行神话》说阴…
论章回小说中的人格悲剧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
明清小说与民间秘密宗教…
疑《水浒传》前半部撰于…
唐代小说影响研究的回顾…
《三国演义》与明清其他…
从《黄鹤楼》到《甘露寺…
《西游记》:从小说向影…
最新热门    
 
武侠小说发端于何时?

时间:2009-8-8 16:47:26  来源:不详
解事迹”和《吴越春秋》之“越女试剑”两篇视为武侠小说,我们以为其理论依据也很不足。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惜篇幅,将《游侠列传》中有关“郭解事迹”部分的全文迻录在这里: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不休,及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立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值。”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雒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郭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待吾去,令淮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房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由此,杨氏与郭氏为仇。

    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欢解。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阳,身至临晋。临晋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关。籍少公已出解,解转入太原,所过辄告主人家。吏逐之,迹至籍少公。少公自杀,口绝。久之,乃得解。穷活所犯,为解所杀,皆在赦前。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

    这段文字有声有色地记录了游侠郭解的音容笑貌和行动、语言,既有故事,又有情节,武侠人物也贯串其间。司马迁运用优美通俗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叙写了郭解一生的主要事迹。从表面上看,似是一则完整的武侠小说。然而,这里迻录的部分,出自《史记·游侠列传》。《史记》一书被历代学者公认为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其《列传》部分,包括《游侠列传》在内,都是一种历史著作。司马迁在这里所记录的一切,都是历史上郭解的真实事迹。尽管他在叙写这一切时,运用了相当优美生动的文字,也无法否定它本为历史学著作的原貌。即以《游侠列传》来说吧,它作为《史记》的一百二十四卷、《列传》之六十四而呈现在世人面前。全部《游侠列传》的文字中,除了上引“郭解事迹”以外,还有游侠朱家和剧孟的事迹,关于他们的篇幅还要短小。而在这三人的事迹前,还有司马迁的大段文字。他从引述韩非的“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开始,阐发了自己的游侠观。其中说:“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他是为了论证这一观点,而紧接上文叙写朱家、剧孟和郭解之事迹的。在郭解事迹之后,司马迁又紧接着记录了当时关中“为侠者极众”的事实,并一一列举其名,是“长安樊仲子,槐里赵王孙,长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卤公孺,临淮儿长卿,东阳田君孺,虽为侠而逡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道赵他、羽公子,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跖居民间耳,曷足道者!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这里说得非常明白,皆是为了证明“乡者朱家之羞”而写。尤其是在《游侠列传》的结尾,司马迁特地加了一节“太史公曰”,专评郭解说:“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4]所有这一切都足以证明了一个事实,上引“郭解事迹”,虽然貌似一则独立的武侠小说。其实不然。它是一则历史人物的真实生平传记,乃作者为论证其游侠观而列举的一个典型例证。尽管司马迁笔下的这一武侠人物,具有游侠的相貌、言行和故事。如若把它视作我国武侠小说的发端之作,无疑是一种不应有的误读。

    在崇信“两汉说”的学者中,还有人以司马迁的《刺客列传》为证,以支持他们的观点。和《游侠列传》一样,《史记》中的《刺客列传》也称不上是武侠小说。尽管后世有不少作家从中撷取过创作的素材,把其中的几个故事改编成一则则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但《刺客列传》本身却只能说是中国武侠小说创作题材的“母本”,而非文学意义上的武侠小说。这一点也是需要在此辨明的。

    还有不少学者在提到“两汉说”时,把“越女试剑”的故事作为例证,认为它是一则真正的武侠小说。它见于《吴越春秋》的《勾践阴谋外传第九》。《吴越春秋》一书也被大多数学者看作是一部史学著作。在今存之数万字的篇幅中,区区三百余字,只能作为作者叙写史实时的一个小插曲而已。仅以《勾践阴谋外传第九》来说,全篇就有七千余字,《越女试剑》也只是其中小小的二十分之一,不要说独立于全篇,就是说它独立于《勾践阴谋外传第九》,也很难自圆其说。我们又怎能把它称为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发端之作呢?

    关于“六朝说”和“唐代说”,也是站不住脚的。正如崔奉源先生所说:“其时,已有很标准的武侠小说。”

    那么,我国武侠小说的发端究竟在何时呢?

    我的回答是:东汉末年。其代表性的武侠小说是《燕丹子》。

      《燕丹子》诞生的历史背景

    我们之所以认定武侠小说的发端是东汉末年,是因为那个时代诞生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武侠小说《燕丹子》。

    关于《燕丹子》的成书年代是东汉末年,这一点上文已作过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着重说明《燕丹子》诞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是一条悠远辽阔的大河,唯有时光会磨灭她的鲜艳的色彩,但也绝不能阻挡她的奔腾向前的根本方向。我国的小说和武侠各自从悠远的历史年头走来,相互交汇融合在东汉末年,其结合体和标志性的文学作品则是《燕丹子》。

    在《燕丹子》之前,我国小说的萌芽已露端倪。先秦时代,它还是市井闾里间的“丛残小语”。可是到了汉代,它已冲破厚实的土壤,长出了一片嫩绿的幼苗。《汉书·艺文志》的著录以及鲁迅先生的《小说旧闻钞》一书中辑录的不少作品,则是她生机盎然的证明。如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刘向的《列仙传》、郭宪的《洞冥记》等小说都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虽说其中有的是“旧题”和托名之作,但从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看,还应把它们视为是汉代小说。

    在《史记》、《汉书》等文学性较强的历史著作影响下,汉代模仿其中的《列传》等人物传记而创作的、以摹写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小说应运而生。比较著名的有伶玄的《赵飞燕外传》和班固的《汉武帝内传》等。这类小说所写,虽然都是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但其内容除了来自于历史的真实外,还揉杂进了民间流播的各种传说故事。作者在题目上分别标明是“外传”和“内传”之类,就是为了表示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传记的区别。如班固所撰《汉书》第六卷之《帝纪》六,是有关汉武帝刘彻的历史传记,主要记述他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史实,而同样题作班固撰写的《汉武帝内传》,却把这些史实撇过一边,另辟蹊径,主要叙写了西王母和汉武帝的相会之事。作品描写了七月七日两更夜后,西王母降临汉武帝宫殿,两人同食仙桃,并饮酒数巡,“王母乃命诸侍女王子登弹八琅之璈,又命侍女董双成吹云和之笙,又命侍女石公子击昆庭之钟,又命侍女许飞琼鼓震灵之簧,侍女阮凌华拊五灵之石,侍女范成君击洞庭之磬,侍女段安香作九天之钧。于是众声澈朗,灵音骇空。又命侍女安法婴歌《玄灵之曲》”等等。这类内容,主要来自民间的丰富想象,况且作者在描写时,采用华丽的文辞和赋体文学排比、对偶等各种夸张的艺术手法,呈现出比史书更引人注目的艺术成分,把汉代小说的创作推向前进。

    这些都可说明:小说在汉代已经萌生。这是武侠小说得以发端的文学土壤。

    武侠小说的发端,也离不开任侠之风在全社会的普遍流行。而这种任侠的社会氛围,在汉代已是前所未有的浓烈。

    和汉代开国皇帝相争江山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是一个充满任侠之气的悲剧英雄。他在乌江岸边演出的那幕人生之剧,不知曾震撼过多少人的心灵,一声“力拔山兮气盖世”,把这位失败者的豪雄和无奈又表现得何等淋漓尽致。

    项羽的部下有位将军,叫季布,一生“为气任侠”,在楚汉对峙中,率部攻城掠地,几次打败汉军。刘邦对他恨之入骨,在项羽死后,曾以当时最高的悬赏——一千斤黄金——捕捉季布,并且昭示全国,谁要是藏匿了季布,就要满门抄斩,一个不留。季布闻讯后,东躲西藏,最后来到鲁地的一位朋友朱家的家中避难。朱家是个任侠之人,毫不犹豫地收留了他,并且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洛阳,请刘邦少年时的好友夏侯婴出面去“打通关节”,替季布说情。刘邦被朱家恳切的言辞所打动,终于下令赦免季布。

    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汉代任侠者的故事之一。类似于朱家这样的豪士,在汉代社会真是数不胜数。动荡的岁月,为任侠之士创造了用武的机遇。据彭卫《古道侠风》一书的附表一,[5]乃主要根据《史记》、《汉书》和《后汉书》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