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体用总诀『家宅占第…
汉语是世界最先进的语言
10年内全世界爆发一场世…
世界金融危机根源及解决…
警惕:“世界钢铁工厂”…
为“中国有能力领导世界…
江永女书:世界上唯一的…
世界历法
五行神话  第一卷 粉墨…
五行神话 第二卷 乱云飞…
最新热门    
 
世界第三悖论《红楼梦》

时间:2009-8-8 16:47:47  来源:不详
者把易经的阴阳说引申到事物的真假两面,引申到事物的辩证认知——事物矛盾悖论现象。

  宝玉的人格矛盾悖论现象是作者的悖论辩证认知发挥到极致所致。已卯本第十九回有智者批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忠孝);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此批者也看出作者写宝玉的人格矛盾悖论现象,概括的极是。宝玉就如线形人格悖论和圆形人格悖论,不好对他说是这样还是那样,怎么回答都不合适。只能说,也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但也不能说是中间状态,这性格中线是游移的,视具体情形而移动。所以在各种情形下,宝玉表现的就各姿各态,各种各样。但你认定一种就不行,就有“不”来否定他。还有这块“通灵宝玉”,说他是“宝玉”,他是一块“石头”;说他是“石头”,他是“通灵宝玉”。石变玉又复还为石,石玉可互相转换,内质相通,典型的悖论状态。活人宝玉的性格品性也兼具玉石品性品格,有石之心实蠢呆不变和玉之秀美温柔灵巧。通灵宝玉和活人宝玉也分不清,两个宝玉一块儿诞生。通灵宝玉是活人宝玉的“命根子”,是连体,失玉就不行。这些都是悖论现象。

  作者的真假手法在书中运用的很出色。再比如秦可卿,第五回“红楼梦”曲是说她自我悬梁而死“画梁春尽落香尘”,书中却说她是病死的。你说哪是真,哪是假?或是现实生活上吊是真,但在艺术生活里,作者不忍“吊”死她,羞辱她,因为喜欢这个女子,所以只表现了现实生活里好的一面。这在判词和“红楼梦”曲就可看出。可卿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红楼梦”曲“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个判词和曲基本反映了现实可卿的面貌。“情天情海”发展下去碰到了“淫”,“擅风情,秉月貌”跟败家扯上了关系。但在书中艺术生活里,可卿是贾母“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是宁府的好管家人(非当家人),上上下下都说她好:“那长一辈的说她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她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她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她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可卿在宝玉(作者)心中兼钗黛之美。这个美不光是指外表美,也指行事为人贤惠,是个可人。所以作者不愿抹黑她,隐去了她现实生活中不洁的一面,夸大了她艺术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但作者在判词和曲中又暗点了她现实生活中的瑕疵和毛病,所以读者难以认定辨别可卿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因为可卿身上有现实的真事和艺术的创造美言(假语),这在小说中难以统一。真假悖论在可卿身上表现的非常突出。可卿原型真事当然无考,但从作者的“真假”手法这个角度看,还是可以看出此女子背后的虚影。

  五个书名(内容)也反映了作者的矛盾悖论心态,自己都无法分辨哪个书名(内容)更好,哪个不重要,反正都重要,舍不得割爱一个。就如贪心财主一样,一只手抓五个鸡蛋;或者全抓住,或者全抓掉;一般都会全抓掉。看来天才作家曹雪芹还是全抓住了——把五个鸡蛋打在一个碗里,抓住了碗。

  作者制造了真真假假的悖论,使读者难以全面解读。这部分论者说,这里写的是“真事隐”,并从若干史料和书中互证;那部分论者说,这里是“假语村”言,是艺术虚构、想象,并从文本和史料不符来论证。在文本的另一个地方,这部分论又说,这里是“假语村”言,历史不可能发生这些事;那部分论者又说,这是艺术的真实,是典型形象,经典概括,是合理想象,比生活真实还真实,还更能感染人打动人。后来,在文本某个有矛盾、明显不对的地方,那部分论者就说,这是错的,或者是作者改稿未完所致,或是抄录流传致讹;这部分论者就说,这是“真事隐”,是作者故意写错,是隐写历史。在文本另一个地方,那部分论者又说,这一段写得相当真实,象生活真实一样,作者有这类生活经验;这部分论者却说,这是“假语村”言,是艺术虚构,历史不会是这样的。

  总之,这两派论者始终说不清,哪是“真事隐”,哪是“假语村”,反正都承认这部书既有自叙成分,又是一部小说,是“真真假假”的小说。关键是这中间的真假比例是多少,话怎么说。这派说,主要人物、主要时间、主要环境都是历史真实,然后不厌其烦反复论证。当然,由于史料不足,有很多论证不通的地方,这派就进行合理推测想象“复原”。因没有历史资料可证,这种推测、想象近乎于创作虚构,以“假”代“真”了。那派说,此书主要是虚构、想象、创作,是作者运用了自家和别家素材及耳闻目见生活素材创作的一部小说。那派的过激者只把此书当小说看,对书中浓重的“真事隐”现象视而不见,把此书当常书看。总之,此书的“真假”很难把握,稍一不慎,两派都容易在某些地方误读,甚至双方误读差距甚大。这都是“真假”惹得祸。更有甚者,把作者的“真假”观倒置变形。什么意思呢,就是真假互证(曹贾互证——曹学),以假证真(以书中之事证历史之事——曹学),按假索“骥”(以书中之事索隐无有之事——解梦、秦学),以假造假(以书中之事造太子、公主情节和毒杀情节)。如曹公知道,也将哭笑变形。笔者以为,从作者的“假语真事”“真假有无”来看,《红楼梦》是在像与不像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真与假之间。按真假悖论原则讲,说假不是假,说真不是真,只能用“说不得”什么什么来说《红楼梦》。批“宝玉”者也是批《红楼梦》也。此批者深得书中三昧,身份可疑,疑是作者本人或是领作者口谕者也。对克里特人的回答也只能如此。如果你采用“不”字来回答,就比较合适。你说他说的不是真话,他不好回答;你说他说的不是假话,他也不好回答。他回答是假话,你说他是在说真话;他回答是真话,你说他是在说假话。

  可以说,《红楼梦》也是一部矛盾悖论小说,作者本人就是一个矛盾悖论体。作者为何在书中制造这么多悖论,这得从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说起。这个问题说起来很复杂,只能简说几句。作者本人及家世资料很少,大体上作者之父祖是任江南织造六十余年,繁华富贵,后遭抄家,家道败落,沦为底层,从天上到地下。作者曹雪芹也从富贵公子沦落为平民百姓,反差巨大。回忆往事,从前像梦幻一般,“曾经历过一番梦幻”。这是人生变故。随之而来的是作者思想发生了变化:一是现实社会刺激使作者思想发生巨变。除家庭和本人发生巨大变故外,当权者康熙、雍正二帝对曹家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也使作者认识了统治者的残暴多变;曹雪芹周围的裙钗女子由于封建社会体制及恶风旧习迫害,一个个遭遇悲惨命运,也使作者感叹女子命运如桃花一样随风飘落,落花水流红,无可奈何。等等。二是作者批阅十载,纵览群书,审视历史及各种思潮,思想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作者对现实和历史的思考,逐渐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本质是腐朽没落,但又是君权专制,进步人士和老百姓无可奈何,只能从天命定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去理解。论述作者思想变化矛盾方面的文章很多,不烦重复。作者的人生和思想发生了巨变,现实社会也是“祸福倚伏”“有无相生”(老子语。曹雪芹将后句化为“无为有处有还无”),是阴阳怪气正邪混杂悖论多多,真假难分(“祸福倚伏”之变体),所以作者就反映发泄在书中。

  书中,作者借宝玉道:“我说的倒是真话呢,倒说我撒谎(二十八回)。”这是指以真为假。“风月宝鉴”镜子道:“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十二回)。”这是指以假为真。此镜子可照世人世事正反面。另有八十二回惜春话可思:“天下事那里有多少真的呢?”这是指对真的怀疑。第二回:那些公人道:“我们也不知什么真假。……”这是指真假难分。公人者,公正之人公正之意也。八十二回是否曹著,暂且不论(此句似应曹文,和前文三句照应)。宝玉、镜子、惜春、公人的话,代表了作者的看法:这个社会扭曲变形,真假难分;官场世俗以真为假,以假为真,搞乱了,习惯了。所以此书也是真实社会的反映。书中的真假颠倒现象太多了,略举几项:书中官员(含贾家)几乎都是假官贪官庸官,对官场讥刺特狠;烂疮当桃花,末世当盛世;封建社会旧风恶习假礼假情假仁假义盛行,如父亲给女儿下跪、奢糜排场之风通行、朝廷繁文缛节和家庭繁文缛节泛滥成害;男人(贾敬贾赦贾政贾珍等)萎顿无能误国误家,女子聪明有才最终被庸男祸害;而宝黛真情、宝玉和众姑娘丫环之间真情、姑娘丫环之间真情扭不过社会传统世俗假仁假义假情,最后泯灭了;等等。用真假手法反映真假事情,实际上是反映社会实质的真。真假只是一种手法,是为了求真。假中求真,真中指假。在第二十九回:“(宝玉黛玉)因你既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此也是否否(假假)得真之意。这里,作者暗告读书人,此书假话连篇,假话多多,但暗含了作者的血泪真言。作者真言为何,笔者另文专述,此不枝蔓。从本质上说,《红楼梦》“如何是梦,真而又真了。”(五十六回宝玉语)

  作者在制造真假悖论时,并不知西方这两个经典悖论,但此书中的悖论核心和那两个经典悖论核心不谋而合,这是人类的一种共知现象。人类的思维到巅峰是相通的。而《红楼梦》是皇皇上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几百个人物,情节交错扭结,来演绎“真事假语”“真假有无”悖论,谈何容易。当然,作者主观并不一定就是要演绎什么“悖论”,但把自然、社会、人生的矛盾悖论现象艺术地表现的这么淋漓尽致,真假难分,是此书的极大成功之处。你说《红楼梦》是摄影还是绘画?现在看来,里面有摄影有绘画,一部分摄影把真的“拍摄”成假的一样,一部分绘画把假的“画”成真的一样。作者是掌握两种艺术手法的文学大师,鬼斧神工。

  从艺术角度写作手法讲,作者认为以真假矛盾悖论来反映世界,陈述自己的思考认识,这样更能完整准确的表现现实,表达自己的辩证认知。实际效果也是如此。这也是调动读者的阅读思考积极性,你认为是怎样就怎样,你认为怎样对就怎样对。或者,你怎样解读认识也不圆满,也不完全,在似与不似之间,在真假之间,在对与错之间。反正两种现象、两种答案我都给你准备了,都能迎合附合你的解答,也能破坏冲淡你的解读。众多读者的综合解读认识,才能逐渐接近作者的悖论中心;或者就没中心,没范围,无边无际。只要能调动读者广泛参与欣赏和思考,加深对世界、社会、人生的认识,作者吾心足矣。

  从曹雪芹仅存诗之断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来看,作者作诗也喜用“真假”手法。曹之好友敦诚评此诗“曹平生为诗大类如此”。敦诚作戏曲传奇《琵琶行》,曹雪芹作诗赞之。此诗不无暗喻:多少年之后,后人读到《红楼梦》,能理解作者苦心(都云作者痴)和此书“本意”(则知作者本意),我曹雪芹地下之灵有知,高兴地会教十二金钗作诗赋词,庆贺一番。

  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不能用“是”来回答问题的,只能用“不”来回答问题,用否定或否定之否定来回答问题。《红楼梦》就是用“不”来回答问题的,是用否定或否定之否定来看待解释世界的。通观全书,作者对传统的正统的上面的几乎都用“不”字来回答,用否定或否定之否定来描述解释(本人另文专述)。这是此书的一条主脉,是一个基本点,就如克里特人所说:我现在正在说谎(假)话。作者的“假”话就是否定之意,或否定之否定,即是“真”话。总之,悖论世界悖论社会悖论思潮造就了曹雪芹这么个悖论之人,悖论之人又写了这么部悖论之书,而作者又把这悖论加以强化放大,使《红楼梦》成了世界第三大经典悖论,这就叫世界名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