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民间文学界说 |
|
时间:2009-8-8 16:47:53 来源:不详
|
|
|
民间文学是一座绚烂陆丽的文学宝库,它珍藏着浩如烟海的内容健康充实、淳朴乐观、形式丰富多采的文学瑰宝,多少人曾在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面前惊叹不已! 研究民间文学,总结过去的经验,掌握它的艺术规律,批判地继承,以促进民间文学创作的进一步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使民间文学事业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民间文艺学的根本任务。 在深入地研究民间文学的时候,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哪些作品才算民间文学?所以,根据民间文学的特点,找出它和非民间文学的界线,给它划定一个科学的范围,是很必要的一件工作吧。 民间文学本是有其历史范畴的。在原始社会里,文学作品本无所谓民间与非民间的区别。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保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⑴古人也有这样的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⑵ 那时候的文学,就它的作者来说,它是原始人的集体口头创作;就它的内容来说,它主要的是讲人的征服自然的劳动,那种讲人的社会斗争的,也不外乎人与人之间善与恶的斗争,部落、氏族之间的战争。它虽然担当了生活教科书的任务,传授人们的劳动知识和经验,以指导人们更有效地和自然作斗争,也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但它并不单为社会上某一集团、某一阶级服务。社会的全体成员创作了它,它也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为全体成员服务。 那时候的文学,远始于文字产生之前,因此没能系统全面地保留下来,使我们无法窥见全貌。我们只能从后人的点滴记载以及继续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作品中,追寻到一点真迹。 《吴越春秋》上记载了一首相传为黄帝时所作的“弹歌”,全文仅八个字?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古肉字)。这首极其原始的诗歌,反映了人们当时的劳动生活,描写了从制作弓箭至射猎的劳动过程。 这种诗歌的创作,和如下的情况是颇一致的:“狩猎者发生欲望,要再来经验狩猎中由于力的行使所得的满足的时候,则重复模仿动物的态度,于是遂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的狩猎人的跳舞”⑶。它是生产者自己的创作。当然,除了要“经验”某种“满足”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传播劳动经验。而那时的社会全体成员都是劳动者,所以,它的服务对象也是全体成员。 再就是神话。我国各民族的神话都很丰富,汉族中最著名的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搏土造人,禹治洪水,羿射九日;苗族中的老人开天地,九个太阳和九个月亮;纳西族的创世记,洪水滔天,人类迁徙记;哈尼族的创天创地,创宇宙,洪水之灾,天上出九个太阳;彝族的“莒梅”;傣族的关于天、地、人的神话;僮族的郎正射太阳,救月亮等等,这些神话都是原始社会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对于自然的斗争和愿望以及全部社会生活在艺术概括中的真实反映。在这些神话中,我们找不到阶级的烙印,因为它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会全体成员集体创造了它,它又为全体成员服务。 这一切都说明:“原始社会的文学,是全民的口头文学。”⑷在当时,民间文学是文艺创作的唯一形式。 我们明确地把原始社会的文学划入民间文学范围,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有什么民间和非民间区别,而在于它是全民的集体口头创作,也是一切文学的总源头。抛开了它,则妨碍我们对以后民间文学的研究,使我们容易忽略民间文学与原始文学的继承关系。 把原始文学划进民间文学的范围,这自然也不是就把原始文学和后世的民间文学完全等同起来,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差别也是不对的。一般地说,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低下,社会分工程度较低,各个人的需要和愿望的差异较小,所以,原始文学也和其他的原始活动一样,是为了原始公社的生存而存在的;也因此,原始文学是集体的创作,它表现了原始公社全体成员的需要和愿望。民间文学却不同,它是社会发展较高阶段的产物,它是当社会上出现了对立的阶级,随着人们关系的变化而和统治的文学分了家的劳动人民的文学。这种文学是与统治阶级的文学相对立而又并存的,所以它是阶级社会中两种文学之一,它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和压迫的感情和愿望。这就是说,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劳动人民以口头的方式集体创作的文学作品,它们的内容和形式都会随着时代的推进而有所发展。原始文学和后来的民间文学的区别正在这里。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社会上出现了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出现了剥削和统治阶级,广大的劳动人民则沦为被剥削、被统治的阶级,陷入被奴役的境地。从这时起,作为单一的原始文学也起了分化,那些表现统治者思想观点和愿望的作品是统治文学,那些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愿望的作品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在阶级社会里才有了最确切的含义。 社会上出现阶级以后,统治阶级利用他们的种种特权,逐渐垄断了文学,他们利用各种手段,来剥夺劳动人民创造和享受文学的权利,把文学作为他们少数人享乐的工具和压迫、蒙蔽、欺骗劳动人民的手段。但是,不屈的劳动人民虽然处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备受压榨,饥寒交迫,在政治、经济、生活上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权利,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而仍然创造了文学。“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它们表现了劳动人民被损害、被奴役的生活、思想、愿望。 阶级社会中产生的这两种文学,不管情况多么复杂,界限却很为鲜明,剥削阶级歌舞升平,粉饰太平,歌功颂德,麻痹人民的文学,和劳动人民创造的、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和斗争的文学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一点,只要把《诗经》中的“颂”和“风”作一对照就可以证明了。根据这一理解,我们把盖上阶级烙印的文学,分成为民间文学和非民间文学。鲁迅先生对民间文学下了个非常确当的定义,他说民间文学“是生产者的艺术”,它与“高等有闲者的艺术对立”。这话使我们明确地意识到,民间文学的所谓民间,是有两种涵义的,一方面指被压迫者、被奴役者、被剥削者,是统治者的对立语;一方面指劳动者、“生产者”。 从这个标准出发,我们来衡量阶级社会的文学,便会发现在奴隶社会中,奴隶和自由民的文学是民间文学,而奴隶主及其帮凶们、以及当时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文人等等的文学则是非民间文学;在封建社会中,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的文学是民间文学,而封建地主及其帮闲,以及文人们的文学则是非民间文学;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农民、工人和手工业工人的文学是民间文学,而封建地主、资产阶级、官僚买办及其帮凶、帮闲,以及文人的文学则不是民间文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二千多年,划清封建社会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界线,可以说问题已基本上解决了。 劳动人民在旧社会里备受压榨与迫害,完全丧失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而且,他们的文化活动和创作活动也屡受迫害,如封建社会里许多地方禁止唱民歌,认为它是“有伤风化”的行为,甘肃的花儿就因此而不能在村庄里演唱,但是,民间文学却依然产生着、发展着,它象天空的星星那样众多,又象星星那样引人注目。 其实,这是用不着我们奇怪的,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就告诉了我们:“卑贱者最聪明”的道理。毛主席曾明确告诉我们:“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而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是创造财富和创造文化的基本阶级。”⑸文学是人类社会生产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反映,而最有实际斗争知识的是劳动人民,他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经受了最深刻最感人的体验,因而,他们就能创造出那种最感人最优美的作品。 在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的文学创作,就是我们所指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在阶级社会里有时是涓涓细流,有时则又是汪洋大海。不管怎样,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坚定地认为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创作,这在目前是很少会有人提出异议的。但是,这样划出的界线,还仅仅是一个原则,把这个原则运用到具体作品上,并不会就毫无困难,也不会就丝毫不再发生错误。因此,我们说从原则上把民间文学和非民间文学划出了一条界线,问题只解决了一半,还有一半要在具体的分析作品时才能解决。 考察一件具体作品是否是民间的,我想至少要从三方面来进行:一、民间文学既是劳动人民的创作,那就要看它的作者是不是劳动人民;二、民间文学既是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反映,那就要看它的内容是不是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以及思想感情的反映;三、民间文学既是劳动人民所掌握、用来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愿望,那还要看它所采取的是不是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这是互有联系、不可偏废的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都有它本身的复杂情况,迫使我们对任何作品都要作细致的认真的分析,不可武断地妄加判断。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匿名性就是它的特征之一。所以,要从作者上考察,就带给了我们许多困难,而且,即使是幸而保留下了作者姓名,但因这些作者多是无名之辈,不要说“正史”不会为他们立传,就是作品的记录者,也未必就有兴趣对他们多作介绍。但这并不就说绝无可能考察作者的身分。 也有相反的情况,有些作品的作者是劳动人民,但却并不能说这些作品就是民间文学。突出的例子是收在《历代平民诗集》中的许多作品,它们的作者大都是做豆腐的、织工、铁工、木工、舟子等等,它们应该算作民间文学了吧,可是不能,因为,它们都是吟风弄月,十足的有闲阶级,至少是帮闲人的气味。因此,考察作者的阶级属性是重要的,只要有可能,我们决不应忽视这一步工作,但不能仅仅根据作者的阶级属性,对作品就贴上阶级的标签,陷入唯成分论的泥沼。 也还有第三种情况,有的作者并不是劳动人民,但由于他们在生活上接近劳动人民,或在政治上同情劳动人民,他们的作品也采用了劳动人民熟悉的形式,在[1] [2] [3] [4] [5]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