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山西民间占卜习俗
民间岢岚县的捏油灯
民间风水派别
杨公入门断民间秘术
民间信仰是节会文化的灵…
孔子到底长啥样?民间发…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国内研究萨满文学的状况
“伪科学”一词是否阻碍…
最新热门    
 
民间文学界说

时间:2009-8-8 16:47:53  来源:不详
治上、经济上得到了彻底的翻身,由于工作和生产的需要,他们迫切要求在文化上也得到翻身,于是通过扫盲运动,不少工农群众掌握了文字工具,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他们可以提笔赋诗、作画。1958年之后,随着工农群众精神面貌的改变,与生产大跃进的同时,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新民歌创作运动。接着,有的地方的工农作者掌握了某些较复杂的文学形式,开始了小小说、剧本、甚至电影剧本的创作,有的作者还写出了比较优秀的剧评、影评等等。
    于是,工农群众的创作,和旧时代的民间文学比较起来,在它的特征方面就有了不少明显的变化。譬如集体性,在旧时代,一方面表现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上,现在,有部分作品往往只是个人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集体性往往不那么鲜明。又如口头性,旧时代的民间文学,以口头的方式创作,以口头的方式流传,它的表现形式也要适应口头讲述的需要,现在,虽然大部分作品仍保有这一特征,但也有不少作品直接进入了书面,它的创作和传播都采取书面的形式。再如匿名性,旧时代的民间文学是匿名的,现在,作品的作者往往署名。还有传统性,旧时代的民间文学,在表现手法上,往往继承着某些优秀的传统手法,遵守着某些传统的格式,现在有不少作品不但突破了传统手法,而且突破了传统的形式,掌握了一些较为复杂的、本来为文人运用的艺术形式。所有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变化。社会主义时代工农群众的创作,无论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都起了不少惹人注意的变化。由于这种变化,使得它和专家创作逐渐接近,和一般的群众(更广泛的)创作几乎相同。
    鉴于上述的种种情况,在划分社会主义时代的民间文学范围的时候,说法往往不一。由于范围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工作任务,所以一定要及时地展开讨论,以统一认识,更好地开展工作。
    社会主义时代的民间文学范围必须划分,可是,划分的标准是什么呢?旧时代的标准是不是仍然适用呢?
    鲁迅先生称民间文学为“生产者的艺术”,这是我们衡量民间文学的最根本的标准,民间文学的其他一切特征,都是由此决定的。正是由于这一点,苏联学者才把社会主义时代的民间文学称为“解放了的人民诗创作”,意思就是解放后的劳动人民的创作。
    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对旧时代的民间文学提出要从作者、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考察。对社会主义时代的民间文学,我们仍然要从这三方面考察,以确定具体作品的属性。
    我们所理解的“生产者”应该是直接生产者,那就是指直接参与了改造自然的体力劳动者,是工人和农民。至于知识分子,虽然是从这个阶级成长起来的,或者是旧知识分子彻底改造了的,但因为他们已经脱离了生产,他们的教养、经历体验都和直接生产者有所不同,他们的文学创作,不能和生产者的创作同日而语,因而也不能包括在民间文学范围里边。
    由这一根本标准出发,民间文学还有许多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这首先表现在它思想面貌上,集体主义的思想、大气磅礴的气概、乐观主义的精神,不仅与一切旧的民间文学作品迥然不同,而且也超出了一般专业作家的创作。我们都习惯地称1958年以来的新民歌是共产主义文艺的萌芽,我想,这主要是指它的高昂的共产主义精神说的。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虽然被某些个人创作的出现,使它不那么明显,但却仍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特征。且不说写成文字的个人创作,仍然会得到群众的删改,如“我来了”的修改过程那样,依然是集体创作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之所获得群众的承认,得到传播,那是因为它表现了群众的思想观点和兴趣爱好,从这一种意义上来说,它仍然是集体性的。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虽然劳动人民掌握了文字工具,有些作品也写成了文字,但口头性也将仍是重要特征。一方面,口头的形式为群众习惯接受,一方面,也正如现在的中小学生虽然能看小说故事,可是仍然喜欢别人讲故事,知识分子虽然能阅读书籍,可是却仍然会说典故、笑话一样,它所起到的艺术效果是不一样的,口头的形式创作流传,方便而且有特殊的效果,所以它不会被文字所代替,而是和书面创作并存,因此,口头性特征也不会消失。
    民间文学的传统性,虽然在新的时代,由于作者情况的变化,也由于内容的需要,民间文学的某些传统形式和传统手法必然会被新形式和新手法所突破,但也不可否认,传统的形式和手法仍将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新的东西既然是在旧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那它就必然保存着某些旧事物的痕迹。所以,传统性特征在社会主义民间文学中仍将是鲜明的。
    一方面,我们固然要看到民间文学在社会主义时代所起的变化,一方面,我们丝毫也不能夸大这种变化,由局部而混淆全体,以为它的全部特征都已消失。因此,我们说这些特征仍然是衡量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准。新时代的工农劳动人民的创作,又在劳动人民中间流传,而且具有上述的全部或部分特征的作品,我们就称之为今天的民间文学。
    在这里,我们需要划清两条线,一是民间文学和一般的群众创作的界线,一是与专门家创作的界线。
    一般的群众创作,在范围上比民间文学要宽广得多。工农劳动群众所创作的民间文学,固然是群众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主要部分,但它又不仅仅包括民间文学。群众创作一词的提出本来是区别于专家创作的。什么叫群众创作?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此又有不同的看法。有人理解为群众创作即业余作者的创作,专家创作即专业作家的创作;有人理解为不大著名的作者的创作为群众创作,而有一定成就和影响的作家的创作为专家创作;也有人理解为没有参加作家协会作者的创作为群众创作,而凡是作协会员的创作就都是专家创作。
    理解尽管不同,尺度也互有长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不限于工农劳动人民的创作。譬如说,参加赛诗、赛文会的可以说为是标准的群众作者了,这些作者有的来自工厂,有的来自农村,可是,也有不少人是来自机关和学校。即使是来自工厂的,有的是工人,也有的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再说,赛诗会、赛文会、群众创作小组所产生的作品,那些真正优秀的,内容上既表达了劳动群众的思想愿望,形式上也符合劳动群众的欣赏兴趣的作品,从而有可能被劳动群众所承认,得到流传,在流传过程中又得到加工、锤炼,成为道地的民间文学作品。但是,我们也还要看到另外一种情况,有的作品虽然写得并不坏,但是却没有流传到劳动群众中去,看样子恐怕永远也不会流传到劳动群众中去。要说这类作品也是民间文学,不管是在实际上抑或理论上,都未免说不过去。
    由此可见,一般的群众创作并不全是民间文学,自然不能在二者之间划等号。民间文学只是群众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群众创作的发展和繁荣,自然会对民间文学起到重大的影响,促使它的某些特征发生变化,但这变化也只有在继承、革新旧传统的基础上产生。因此,我们有理由说:群众创作中那部分为工农劳动人民创作,并得到他们流传、承认的作品,才能称为民间文学。
    另一条线是民间文学和文人也即专家文学的界线。应该说,这条线是非常容易划的。令人奇怪的是,在划这条线时,也有不同的认识,这原因是在今天,文人文学和民间文学一样,要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服务,它们不是对立的,而且将来一定要合流。合流是必然的趋势,从当前的情况看,这种合流已显示了某些迹象,由于知识分子深入工农群众,劳动锻炼,逐步树立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具有工农的思想感情,在知识分子劳动化的道路上大步前进;而工农群众也正从另一个方面走向知识化,反映到文学创作上就是知识分子也写出一些具有工农感情和民间形式的作品,工农作者也掌握了更多的文学样式。
    于是,有的同志从此就断言这种合流已经或者将要到来,民间文学工作者不能站在一旁,冷眼观察合流,而要促进合流,组织一些知识分子或青年学生,去编写创作新故事传说。这看法和做法,恐怕都值得商榷。其一,合流虽然已显示了某些迹象,但还毕竟是开始,正确点说,才只刚刚跨出了第一步。今天,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从思想观点上把旧的影响和习惯势力扫除净尽;工农群众的知识化也还只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既然知识分子和工农还有区别,那么,在文学创作上,也就必然存在区别。
    事实也正是这样,在他们创作作品的思想内容上,有些工农感受到的东西,知识分子就或者没有感受,或者感受不深,因而存在差别;在形式上,知识分子更习惯于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传统,工农则更习惯于民间固有的传统,因此,也各有特点,一时不易完全、彻底地融汇在一起。
    说它们今天已经合流,恐怕是一种看到了幼苗就把它说成大树的过于热情的认识。
    其二,就在混淆了二者在今天尚存在的重大区别的认识上,随即采取了对发展民间文学并不十分有利的做法,这就是组织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到工农中去搜集材料、编创新作品,而且把这说成是促进二者的合流。
    我以为,组织人力进行创作,以迅速地反映社会主义的新事物,起到直接的宣传教育作用,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天大的好事,只要有可能,我们应该多做。但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却不能就一概称之为民间文学。这道理实在也是非常简单的,让在思想感情上、文学修养上都和工农劳动人民还有一定差别的知识分子去编创作品,自然不可能写出道地的民间文学作品来。
    要说这也是促进合流,这只能叫揠苗助长,实则害了合流,真正的助长,只能是浇水、施肥似地让知识分子更好地进行思想改造,多提供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使他们有所学习与借鉴,汲取营养,从而写出民族化、群众化的作品,达到最终的合流。违反了文学艺术本身发展规律的任何措施,不管你的出发点是多么好,结果只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也有的同志看不到或不愿意看到民间文学在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发展,不承认民间文学为了适应内容的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会有创新。而对新的民间文学,用一套旧的量具衡量,于是,这也不够尺寸,那也不合斤两,从而否定了新的民间文学。
    这原因,就是不从发展上看问题,不承认民间文学会和专家文学合流,在合流过程中会有发展、革新。这同样会妨害合流,混淆民间文学的界限。

正文注释:
    ⑴《鲁迅全集》第六卷,第99—100页。
    ⑵《淮南子:道应训》。
    ⑶普列汉诺夫:《艺术论》。
    ⑷《民间文学》发刊词。
    ⑸《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19页。
    ⑹宋徽宗时人李茂诚撰。
&n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