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宋元文学艺术与关羽信仰的形成 |
|
时间:2009-8-8 16:47:54 来源:不详
|
|
|
【内容提要】 关羽是宋元文学艺术作品刻意描绘的忠勇形象。这些作品以其灵活的方式、通俗的语言不仅掩盖了关羽的骄矜寡谋,拔高了关羽的忠义神勇,而且再造了关羽的“儒者气象”,确定了关羽的神像、神号和祭日,最终与表彰忠义的理学思潮相表里,促成了关羽信仰这一文化现象。
一、宋元时期有关关羽的文学艺术作品 1.三国影戏 “影戏”兴起于北宋中期。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据《百宝珍·影戏》证明,当时影戏所表演的戏目就有“三国志”。高承还明确记载:“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戏,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象。”[1](《事物纪原·影戏》)即把三国故事改编成影戏以供观赏。关羽的故事自然也是影戏所表现的内容之一。时人张耒《明道杂志》载:“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颇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2]可见,影戏中的“关公殉难”感人之深。 2.三国平话 宋时虽有三国故事的说书人,却没有话本流传下来,但可以肯定,现存元代刊刻的《三分事略》或《三国志平话》与宋代讲史底本必有相承关系。《三国志平话》中关羽的内容共8节,主要情节有天公判书、亡命涿州、桃园结义、投军报国直至水淹于禁、败死临沮等26处。宋元平话《宣和遗事》中“解州平妖”的故事涉及关羽,说的是宋徽宗崇宁年间,解州有蛟在盐池作祟,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奉诏治之。继先乃驱使关羽平定了盐池祟乱。这应该是迄今所知的“解州平妖”神话的最早记载了。[3](《中国小说史略·宋元之拟话本》)《三教搜神大全》等书中的“解州平妖”实本于此。[4](卷3《义勇武安王》) 3.三国杂剧 据现代戏剧史专家的考证,宋元时期约有三国历史戏剧四十种,[5](《三国演义纵横谈·元代的三国戏》)其中以关羽为主要角色者有十余种: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存)和《关张双赴西蜀梦》(存)、郑德辉《虎牢关三战吕布》(存)、戴善夫《关大王二捉红衣怪》(佚)、无名氏《寿亭侯怒斩关平》(存)、《关云长大破蚩尤》(存)、《关大王月下斩貂蝉》(或存)、《关云长古城聚义》(佚)、《关云长单刀劈四寇》(存)、《寿亭侯五关斩将》(佚)、《关云长千里独行》(存)、《斩蔡阳》(残)、《刘关张桃园结义》(存)。 4.三国小说 《三国演义》是集宋元时期三国文学艺术之大成的作品。关羽是《三国演义》着力表现的忠义形象,毛氏称为“义绝”。学界有关《三国演义》本身以及“义绝”关羽的论著众多,此不赘述。
二、宋元文学艺术作品对关羽形象的改造 宋元文学艺术作品对关羽故事的加工、改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依据史实进行渲染增饰。“斩取颜良”、“水淹七军”、“刮骨疗毒”之类是也。 斩良诛丑:史载,建安五年,袁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曹操派张辽与关羽为先锋迎击,“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6](《三国志·关羽传》)还载,袁绍渡河追曹军,至延津南。曹操令弃辎重、鞍马就道。袁军争拾之。曹军“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6](《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平话》对关羽“斩颜良”进行了加工:“大将颜良引十万伐曹,连败曹军先锋夏侯惇大将曹仁。曹操深叹:‘颜良英勇,如之奈何?’关羽笑道:‘此人小可。’提刀上马,于高处见颜良麾盖,直闯袁军大营,不做疑阻,一刀砍颜良头落地。”[7](卷中)《三国演义》第25回写得更是神勇百倍: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直冲彼阵,袁军如波开浪裂。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诛文丑”非关羽所为,但宋代洪迈在《容斋续笔》中写道:“关羽手杀袁绍二将颜良、文丑于万众之中。”[8](卷11《名将晚谬》)《三国志平话》有“关公诛文丑”一目,写颜良被杀后文丑引军叫阵,关公直趋文丑。文丑败走,关羽急追三十里,挥刀砍下,文丑连肩卸膊,分为两段。《三国演义》又将这一搏杀过程做了一番铺张,先写文丑于乱军之中力敌张辽、徐晃二将,极力表现其勇悍过人,再由关公出场,飞马提刀诛杀文丑。 水淹七军:据《三国志·于禁传》载:“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羽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可知,水淹曹军本属自然灾害,但到宋元文学艺术作品中“水淹七军”则是关羽利用地形、开放江水的战果。《三国志平话》中说:“关公看于禁寨在小江下,雨忽作,关公开小江水,其水无边岸。于禁军皆落水死。”《三国演义》第74回写秋雨连日,关羽忽施奇谋,派人堰住各处水口,数日大雨,襄江水势暴涨,关云长放水一淹,曹军尽成龟鳖。关羽不再是轻躁寡谋的武夫,而是善于用兵的智帅。 第二,依傍史事进行演义移植。“降汉不降曹”、“斩胄赚城”、“古城聚会”、“单刀赴会”之类是也。 降汉不降曹:《三国志·关羽传》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后羽得知刘备下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可见,关羽降曹原本无亏。到了《三国志平话》中关羽降曹有三个条件:“我与夫人一宅分两院,如知皇叔信,便往相访;降汉不降曹;后与丞相建立大功。”[7](卷中)曹操尽数应允,关羽遂降。《三国演义》第25回对降曹的处理更加合理:关羽被围,张辽上山劝降,陈述“死拼”有“三罪”:弃兄独死,有负桃园誓同生死之约;二嫂无所依托;不能和兄长共扶汉室。而降曹则有“三便”:一者可保二嫂,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关羽又提出了“三约”作为降曹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厚养甘、糜二夫人;三、日后一旦得知刘备去向,便去投奔。曹操应允,关羽又征得糜、甘二夫人同意,方才降曹。“三罪”、“三便”、“三约”不仅使关羽降曹无损于光辉形象,而且还成了忠义的又一次展示。 单刀赴会:《三国志·鲁肃传》载:“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裴松之注引《吴书》载之更详:“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单刀赴会的主角是鲁肃。可《三国志平话》和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里的“单刀赴会”者却成了关羽。鲁肃率万人过江,请关羽单刀赴会。关云长明知机巧,仍无所畏惧,衣甲全无,腰悬单刀一口,径赴鲁肃军营。《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杂剧还赞颂关羽是三国英雄汉,豪气三千丈。《三国演义》第66回“关云长单刀赴会”进一步加工:孙权讨要荆州,而刘备抵赖不还。鲁肃设下一计:请关羽到东吴赴宴,当面讨回,关羽如不答应,就于席中杀掉;若是关羽根本不来,那就是他理亏,可以发兵硬夺。关羽接到邀请,慨然应允,单刀赴会。酒席宴上,关羽谈笑自若,先在气势上将鲁肃完全压倒。鲁肃提起要荆州,关羽始终不正面回答,后来看准时机,拿过周仓的大刀,挽住鲁肃的手,直到江边,放开鲁肃,踏上接应船只离去。 第三,无中生有,纯粹虚构。“赴义涿郡”、“单刀劈四寇”、“温酒斩华雄严”、“月下斩貂”之类是也。 赴义涿郡:《三国志·关羽传》称关羽“亡命奔涿郡”。《关西故事》却道:关公本不姓关,少时力最猛,不可检束,父母怒而闭之后园空室。一夕,启窗越出,闻墙东有女子与老人相向而哭。怪而询之。老者诉云:“我女已受聘,而本县舅爷闻女有色,欲娶为妾,我诉之尹,反受叱骂。”公闻大怒,仗剑径往县署,杀尹并其舅而逃。至潼关,闻关门图形捕之,伏于水旁,掬水洗面,自照其形,颜色变赤,不复认识,挺身至关,关主诘问,随口指“关”为姓,后遂不改。清人梁章钜认为,这个“指关为姓”的故事“殆《演义》所由出欤?”[9](卷7《三国演义》)《关西故事》使“亡命”变成了“行侠”;《三国演义》中又对“行侠”作了“复兴汉室”的政治补充。 温酒斩华雄:《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载:“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可知,华雄为孙坚所斩。可到《三国演义》第5回里,十八路诸侯兴兵讨董卓,董卓部将华雄先斩鲍忠,继败孙坚。袁绍急召诸侯商议对策,众皆默然。这时,华雄又来挑战。正在众人束手无策之时,关云长慨然出战。“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下”。然后特补一句“其酒尚温”。 月下斩貂:据《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氏春秋》载,关羽乘吕布被围困,欲娶吕布使节秦宜禄的前妻杜氏。这极大损伤了关羽的正人君子形象。宋元文学艺术作品对关羽这一形象污点进行了奇妙的艺术处理。《关大王月下斩貂蝉》演“一介寒儒”关羽喜爱《春秋》,并从中领悟出了“女祸论”,遂把《春秋》的微言大义与吕布遗下的小妾貂蝉联系起来了,认定貂蝉与董卓父子并为汉室乱贼,正欲斩之。这时移爱当世英雄关羽的貂蝉欲借关羽月下读《春秋》之机前来向其表达衷肠,正好被青龙偃月刀投下的刀影斩杀。杂剧作家这一“反唇相讥”之妙,既掩盖了关羽的“污点”,又迎合了民间世俗喜欢谈论貂蝉的口味。 义释曹操: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山阳公载记》,赤壁战败后曹操确实经华容道北归,但无关羽“义释”之载。《三国志平话》始有关羽于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故事:曹操率残兵败将到华容道,却被关羽截住。曹操美言相叙与关羽的恩情。关公以“军师严令”不让通行。说话间“面生尘雾,使曹公得脱”。曹操得脱是“面生尘雾”的气候现象造成。《三国演义》第50回里“面生尘雾”变成了“仗义开释”:曹操率残兵败将窜逃到华容道上,忽见关羽拦住去路。曹操与关羽论起昔日之情,哀哀求告。关云长义重如山,尽数放走了曹军。关羽为报旧恩,不但放弃唾手可得的不世奇功,而且不惜赔上性命。 无论是哪类情况,宋元文学家、艺术家的加工改造都起到了完美关羽“忠义”、“神勇”形象的实际效果,促进了关羽信仰和崇拜的形成。
三、文学艺[1] [2] [3]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