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冒名上大学现象后暴露出…
“磅礴与辉煌”:好莱坞…
两汉魏晋“以舞相属”现…
从“山人”到“逸士”
享虐与权力——对文艺作…
从“文不换武”现象看北…
主客体二重性视野中的体…
社会解体中的土匪现象 …
试析明代后期江南商贾及…
试析明代后期江南商贾及…
最新热门    
 
山人现象与中晚明文学的娱乐化

时间:2009-8-8 16:47:55  来源:不详
圣门之乐存焉。”(《湖上青山诗序》),“隐不乐士”(《竹窝静趣记》),“厌薄书之劳,起寻壑经丘之志……不复问世事,思置其身于农夫渔父之间。”(《碧云深处记》)都可见他追求隐逸自适不为世事所累的悠闲生活方式。吴宽也在文章中表示出对山林文学的赞赏:“诗以穷而工,欧阳子之言世以为至矣。予则以为穷者其身厄。必其言悲,则所谓工者特工于悲耳。故尝窃以为穷而工者,不若隐而工者之为工也。盖隐者忘情于朝市之上,甘心于山林之下,日以耕钓为生,琴书为务,陶然以醉,翛然以游,不知冠冕为何制,钟鼎为何物,且有浮云富贵之意,又何穷云?……”[22]山林价值中“忘情朝市”、“陶然以醉,翛然以游”的生存方式已明显地与个体人生命本身的人文关怀,人生意义相关联,凸显那种内心的怡然自得的单纯的人生快乐。“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整体的心态变化,表现为对物质财富的无尽追求,对生活享乐的企羡,对情欲的放纵。山人也不例外,他们不仅追求更好的生活,有时甚至近于奢华。”[23]山人自觉地、努力地为自己设计一种轻松的娱乐化的生活以适应这个社会。

  (一)山人有出游的喜好。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提到的山人或游山川名胜,或游于贵族大户之门,他们追求的境界,是出世游玩,而不是隐遁出尘。何乔远曾谈到正嘉间所盛行的山水游风习:“正嘉间海内士大夫好为山水游者,太末则方豪思道,天台则蔡潮巨源,姑苏则都穆玄敬……人比之谢灵运、柳子厚。”[24]欧大任序、林釴《郑少谷墓碑》记郑善夫喜游,侯一麟《程山人传》记程诰,程诰所写诗歌也与游玩有关,其他山人陆采,张诗,傅汝舟也有好游的习惯,不必一一列出。晚明这样一个特殊的生存环境使得许多文人将个性意识落实到赏玩山水的闲逸自适的生活追求中。而游走于官宦之家的也可以从中享受到声色之乐,雪窦山人魏耕“于酒色有沉癖。一旦之间,非酒不甘,非妓不寝。礼法之士深恶之,惟祈氏兄弟竭力资给之。先生至,辄为置酒呼妓。”[25];“多数人与青楼妓女们厮混,根本没有什么真情,只是为了放纵情欲。”[26]

 

 (二)山水游玩与纵欲享乐当然对诗人写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大多有嗜诗的癖好,将写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或是证明自己价值的途径。王世懋对此有一段说明:“我国家右经术,士亡由诗进者,放旷畸世之人乃始为诗自娱,宜其权在山林,而世不乏响。然弘正以前风气未开,振骚创雅,实始李何,其人又皆以进士显,而其间稍稍建旗鼓菰芦中,能与相角者,一孙太初山人而已。”[27]山人写诗最盛行是在万历时期。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十二《俞羡长集序》:“大江以南山人诗人如云。”[28]山人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因此他们的诗歌可以传载他们的心路历程,与传统诗歌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诗讲究政治教化,温柔敦厚,而山人诗则是下笔放任,讲究自己内心的舒坦,情绪宣泄,如徐渭之诗《少年》:“少年定是风流辈,龙泉山下鞲鹰睡,今来老矣恋猢狲,五金一岁无人理。无人理,向予道,今夜逢君好欢笑,为君一鼓姚江调。鼓声忽作霹雳叫,掷棰不肯让渔阳,老而贫,人侮之。醉而为予一击大鼓,绝调也。”袁宏道《徐文长传》称他的诗“不掩真情,痛快淋漓,”[2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徐诗评论如下:“才高识僻,流为魔趣。选言失雅,纤佻居多。譬之急管么弦,凄清幽渺,足以感荡心灵,而揆以中声,终为别调。”[30]山人对自身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追求人生之真,追求自适之趣,追求自由洒脱,诗歌中也体现出这些人生趣味。山人不见得就只写山林自然,城市也是他们不会错过的一道风景。只要能表达此时此景此情,城市与山林其实都无所谓了。这些都足以展现诗人洒脱的情致,美好的心境,足以怡人心,足以悦人目。袁宏道、江盈科都曾纵笔写过繁华的都市生活,陈继儒也写城市风情,不过是绮丽中带些清美。

  中晚明时期掀起的个性化娱乐化思潮席卷了整个社会的每个角落,文学、政治、哲学、艺术、日常生活,无不打上娱乐的标记,由以文刺世的指向外在转入表达个人穷愁哀怨的指向内在;由群体意识转入个体意识,既有玄远的高情远韵,也不乏形而下的市井俗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人们耗尽了他们的政治热情之后,转以写可以自娱的文章,享受清雅舒适的生活。研究山人现象,我们应该看到由此影响而形成的中晚明时期的山人文学、山人文化。“明代文化的市井化特征呈现为一个日趋强化的过程,它与名士文化,隐逸文化结合,接受并改造了王学左派的思想,造就了明代独特的山林文化。这种混合型文化具有反道学,提倡个性自由的特点,以追求个体生命欲望的满足为皈依。”[31]例如山人文学对明代文坛的影响,可以说有这样一层文化内涵:山人文学冲击了明中叶以来士大夫主导文坛的格局,晚明文学的“山林气息”、“世俗化”、“平民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山人文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85—586页。

[2](明)王世贞:《觚不觚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一零四一册,子部小说类,台北·商务印书馆,民国75年。

[3]赵轶峰:《山人与晚明社会》,载《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

[4](清)黄宗羲:《明文海》第三册卷二五三,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7年,第2647页。

[5]张德群:《明代山人文学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页。

[6]黄卓越:《明永乐至嘉靖初诗人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08-209页。

[7](明)李贽:《寄答留都》,《焚书》增补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11页。

[8]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06页。

[9]陈宝良:《晚明文化新论》,载《江汉论坛》,1990年第6期。

[10](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32页。

[11](清)龚自珍:《江左小辨序》,《龚自珍全集》,王佩诤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0页。

[12](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044页。

[13](明)郑元勋:《文娱自序》,《媚幽阁文娱》,上海杂志公司,1936年,第1页。

[14](梁)萧绎:《金楼子·立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八四八册,子部杂家类,台北·商务印书馆,民国75年,第853页。

[15](宋)欧阳询等撰:《艺文类聚》卷五十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八八八册,子部杂家类,前引书,第339页。

[16](宋)何薳:《春渚纪闻》卷六,张明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4页。

[17](明)李贽:《寄京友书》,《焚书》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5页。

[18](明)李贽:《李生十交文》,《焚书》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59—360页。

[19](明)吴宽:《石田稿藁序》,《家藏集》卷四十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一二五五册,集部别集类,第385页。

[20]黄卓越:《明永乐至嘉靖初诗人观研究》,前引书,第213页。

[21](明)程敏政:《篁墩文集》,《四库全书珍本三集》,王雲五主持。

[22]黄卓越:《明永乐至嘉靖初诗人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5页。

[23]张德群:《明代山人文学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3页。

[24]黄卓越:《明永乐至嘉靖初诗人观研究》,前引书,第236页。

[25]全祖望:《雪窦山人坟版文》,见黄云眉《鲒崎亭文集选注》,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第88-89页。

[26]张德群:《明代山人文学研究》,前引书,第144页。

[27]黄卓越:《明永乐至嘉靖初诗人观研究》,前引书,第227页。

[28](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十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一五0册,集部别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566页。

[29](明)袁宏道:《徐文长传》,《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九,钟伯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16页。

[30](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徐文长集》卷一七八,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二年,第3919页。

[31]张德群:《明代山人文学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注释:

[1](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85—586页。

[2](明)王世贞:《觚不觚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一零四一册,子部小说类,台北·商务印书馆,民国75年。

[3]赵轶峰:《山人与晚明社会》,载《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

[4](清)黄宗羲:《明文海》第三册卷二五三,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7年,第2647页。

[5]张德群:《明代山人文学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页。

[6]黄卓越:《明永乐至嘉靖初诗人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08-209页。

[7](明)李贽:《寄答留都》,《焚书》增补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11页。

[8]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06页。

[9]陈宝良:《晚明文化新论》,载《江汉论坛》,1990年第6期。

[10](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