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炸出…
美日印军演欲对中国“东…
中国男色的花开花落
中国第一部男色电影
中国仁义的富商从古至今…
网友坦言中国联通WCDMA…
当中国人的谋略演变为耍…
台湾若想得通 中国当局…
中学课文在以极尽妖魔化…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最新热门    
 
中国80后饭日群体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

时间:2009-8-8 16:48:14  来源:不详
;    过分的美化并非好事,我同时向日饭询问“不能接受的部分”。橙子说,“简单的像是飲み歩き,这是我们中国从来没的,就是上班族男人喜欢下了班就出去喝酒,而且不是一家的喝,而是沿着一条居酒屋的街一家家喝过去……他们外出喝酒还有习惯到俱乐部里叫小姐陪酒。” 就连一直说自己对日本文化“不感冒”的绫小路克拉拉也说,“很多不正常的东西也被当做精髓保留下来了……不是性开放得不正常,(是)全民族对女性的歧视……你看到11岁的女孩子拍脱衣写真的时候还很开心的笑你觉得正常吗?”一位受访者坦承,“有一些在我们看来比较低俗的东西。”                   在访谈过程中,绫小路克拉拉说“日本的OTA(注:罗马音OTAKU,写成日语汉字即“御宅”)有自己的文化,日饭能把它挪用过来。”我问他认为这种挪用是什么,他的回答却似乎没有切题——“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奇怪地追问,他解释道,“我最早是玩游戏,然后看动画,现在看小妹妹,不巧都是日本制造。”                   不巧都是日本制造,这会不会是一种文化的得意与骄傲,又会不会是另一种文化的哀伤与自嘲?                   民族感情:饭日群体的压力                   在去年7月份《TIME》的封面文章“China’s Me-generation”中,中国的80后被指责为政治无涉的一代。而作为中国80后的日饭,经常得到的评价似乎是,第一次得知他们饭上了日本 IDOL的人脱口而出的一声“卖国贼”。有时候这只是对方用了重词开的一点小玩笑,有时候这却是一场争执的开端。论坛,百度贴吧,校内网,甚至是在自己的身边,口水战在日饭与愤青之间一发不可收拾,而且还无休无止。然而面对质疑,更多的日饭选择了沉默。                   在访谈中,我遇见了四种不同的日饭。第一种,有外在压力却少有内在压力。tina向我提到了她的父亲,“他反日……而我喜欢日本idol,学日文,在学校也辅修日本历史。”“后来……慢慢习惯了。并且我解释给他听,喜欢一个文化,一个偶像,不代表我就完全忘记历史,忘记自己是谁。”我问到她内心是否有民族感情上的困惑,tina的回答是 “没有多少”——“我自己本身在外国长大,而且还是学了很多政治和历史的。我一向的观念,文化和政治是分开的,国家不代表全人民。”而夭乜回应外界的态度则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她们了解偶(我)是不会放弃的决心,譬如不放松的买日杂、专集、周边(注:与IDOL有关的产品,如应援扇、日历、筷子等,由事务所出品)。”关于内心感受,夭乜说自己“完全不曾被困惑。无论饭J家之前或是之后,偶都不曾改变对日本右翼的敌视。但偶知道分辨是非,偶不会偏激也不会偏袒。就是这样。”                   第二种是受到“内外夹击”的人。正在某高校学习动画的ねこ对待外界压力的态度似乎很强硬——“我会藐视干扰别人兴趣的人,我的喜好有他们什么事么”。然而,当我问到内心的感受时,ねこ的回答却令我吃了一惊,她肯定地告诉我,“会”有民族感情的困惑——“我学动漫以后是要出国深造的,很郁闷的事,但是我会以行动告诉他们,世界是一个民族。”我问她怎么去面对这种困惑,她却先提起了自家IDOL的往事,“P(注:指山下智久)在大学学中文,还有说过希望创造世界语……正视历史,不忘记,不仇恨,也面对现实,该评论就评论,该学习就学习,一味的仇恨沉寂在历史里,是不会向前的。”                   第三种是只有内在压力的日饭。对于他们来说,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受到周围他人的嘲笑与斥责,但在对IDOL及其所属文化体系的喜爱与民族感情的张力之下,内心仍旧时常感到强烈的矛盾。然而,他们认为,虽然在全球化的时代,政治与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密切联系,但二者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不能混为一谈。更重要的是,当他们越多地了解了日本文化,也就越能明辨是非,越能看到一种文化中积极与消极的两面,从而更加坦然的面对自己的兴趣。                   第四种人是内外都不存在压力的。周围的朋友都接受了自己爱好的伍陸柒在说到民族感情的时候回答:“我是上海的,这边日本系的东西本身从小接触的多。不过作为中国人历史肯定要铭记。”                   有受访者告诉我,正是因为喜欢上了日本的IDOL或者文化,他们才比别人更加认真地思考了民族感情的问题。来自广西的沙也加说,“日军侵华这是事实,没有人可以否认,我们这点所有的日饭都清楚。”无论日饭们遇到的是怎样的压力,压力来自哪里,事实似乎是,在他们自己的心里总有一杆秤——不管是公开的争执,还是无声的抵抗,都是对愤青们质疑的一种回应。                   胜运馒头铺用她一贯的干脆口吻说:“不会啦,我喜欢的是他们的文化,他们的idol,他们好的地方。不能总背着历史的包袱,人家有好的地方,我们可以喜欢也可以学习,正确看待日本其实很简单的。”这样的一个态度,或许能够代表当前许多80后日饭的心声。无涉,不代表无视。                   结 语                   饭日群体持续不断的发展,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参与、投入乃至沉浸其中,理应引起家长、学校、青年团体以及社会学界的关注,但直到现在仍很少有人愿意关心他们、理解他们。我的一位受访者曾经表示,“我从来没指望过不在这个圈子里的人来理解我们,也许他们也有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                   然而,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当尊重和宽容任何一种文化与生活方式,因为事物的存在必定有其相当的理由,而人们拥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我们则应该鼓励当事人坚持这种选择,因为那才是对他来说最舒服也最可接受的生活方式,是使他的生活变得更好的重要途径。                   我相信,在对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状态作出评论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踏出的一步应该是心平气和的了解与理解。所以,我希望我的文章不是品头论足,而是不带偏见的描述。我希望我的文章里有多个声音,并且应该是研究对象自己发出的声音,尤其是在面对这样一个声音微弱的亚文化群体时。在我所引用的观点中,有我自己赞同的地方,也有不赞同的地方,而我所做的,只是将各种观点晾晒在读者面前,让他们做出自己的判断。                   参考文献:                   崔敏,2007,“日本动漫传播和中国的动漫亚文化”,《新东方新领导》,9月刊,第62-64页。                   黄瑞玲,2006,“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青年亚文化建设”,《石家庄学院学报》,第8卷第5期,第35-39页。                   姜方炳,2007,“对‘80后’一代角色偏差问题的体认与反思”,《中国青年研究》,6月刊,第21-25页。                   赖焱烽,范忠烽,2007,“构建和谐校园视野下的高校校园亚文化探析”,《南方论刊》,第3期,第62-63页。                   刘宏森,2004,“‘韩流’·‘溪流’——青少年中‘韩流’现象微型调查报告”,《中国青年研究》,3月刊,第39-44页。                   马建青等,2004,“解读:‘韩流’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中国青年研究》,3月刊,第57-62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