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炸出…
美日印军演欲对中国“东…
中国男色的花开花落
中国第一部男色电影
中国仁义的富商从古至今…
网友坦言中国联通WCDMA…
当中国人的谋略演变为耍…
台湾若想得通 中国当局…
美国人是最好的朋友
中学课文在以极尽妖魔化…
最新热门    
 
论中国人之中华文化本体

时间:2009-8-8 16:48:28  来源:不详
内容摘要; 在本文中作者提出了诸多创见性的理念,在学术上和实践上都受较大的突破。首先,作者对人的文化本体性作了先导性的阐述,指出了人的缺位和文化缺位的事实,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使文化和人归位和发展的策略,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作者对中华文化对中国人的本体性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创造性的解释;对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及其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强调和着力;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伪问题的提出与论证,更具有批判性和独到的见地,发人深思,富有认真负责的创新性和高屋建瓴的力度。本文对中国人和中华文化的认识揭开新的一页,使得中国人与中华文化的创新步入一个新的高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作者对如何使中国人和中华文化走出困境也十分关注,提出了具体力行的创见性的方法,比如,建构文化心理状态,实现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和人文教化等等;如果不迅速行动起来,改变现状,中国人和中华文化已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危机重重,甚至处在奴性自由的死亡的前夜。这是事实,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尽快地完成中华文化的振兴和繁盛的任务,不仅对中国人的真实存在和发展,而且对全人类的发展,都会发挥伟大的智慧和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人的文化本体,中华文化本体,人与文化的缺位与归位,人的存在与发展; 
当我们的哲学远离了自己的存在,我们的认识就远离了人和文化,成为一种自说自话的虚妄。我们通过对中国哲学界的研究现状的考察,发现了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不仅有假大空的低级俗套,更有远离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的心猿意马,甚至有的人仍旧把否定中华文化当作前卫,结果造成了中国当代哲学的颓废沮丧和不知所云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有些人放弃了哲学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更多的人丢弃了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一味地哗众取宠和为名利所累,把哲学变成了追名逐利的低级趣味的工具。如此障蔽了哲学和哲学家的慧眼,失去了慧根;看不到应该看到的东西,做不到应该做到的事情。
本人认为,在当今的中国哲学界的研究课题中,最急迫的课题之一是尽快完成“关于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归位和确立”的大事。因为,中国人得以立足的中华文化无论在思想上活在现实中都被我们破坏的体无完肤,因而造成了中国人的非存在状况。虽然在讲所谓的“以人为本”,而这里的人是处于缺位状态的虚幻的人!人的缺位是因为文化的缺位!引起中国人的缺位的原因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缺位所至。因此说,中国人得真实存在和发展有赖于中华文化的归位和创造性地发展。否则,没有中华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就根本谈不上中国人的自由与发展。
一,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及其意义
人的文化本体 文化是人的根本,是人得以立足的基础,是人得以真正地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源泉。树大则根深,根深则叶茂,这是不言而喻的。同样,对于人的文化根本而言,人的存在和发展完全仰赖于文化的根基深厚,否则,无论是人的立足,还是人的存在与发展等等都是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这也是不证自明的真理。在《论语》中,孔子说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朱熹在《四书集注》解释说,“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与者,疑辞,谦退不敢质言也。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又说,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为患也。”这里所谓的根本和务本(关注和维护根本),就是人之成人的文化根本,是人的文化本体;而这里的“不知人”,即是不了解“人”,也就是心中无人的理念,眼里就没有看见人。这个“人”是真实性和普遍性的个体之人,这个“人”是文化之人、道德之人、社会之人、人类之人。离开了文化的根基,不去关注/维护/培植文化根本,这个“人”及其各种属性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人的文化存在的本体性分析  们关于人的认识和阐述中,虽然已经掌握了人的各种属性,诸如,人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等等,如果没有人的文化属性将这些属性加以整合,它们就不会真正产生效力,正是文化的教化方才赋予人类各种基本属性。文化与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可谓是紧密相关的,正如《论语》中的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由此我们对人的认识有了超越性的发展!以往的研究对人的认识,只是强调了人的属性的把握,充其量对人的本质属性与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进行了揭示,没有从文化本体上对人的属性及其构成的相关性上揭示人的文化性存在,带有严重的局限性。我们的人学是从文化的本体上对人的文化根本和基础的认识和建造,因此,对人的文化本体性和具体性的认识和建造具有全面性、根本性和完整性的真实把握和辩证认识。
同样,在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也创建了各种各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他们都是与人的文化方式相关联的,离开了人的文化方式,任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这里所说的就是人的文化本体理念。人的文化本体理念的含义和意义并不难理解,这即是说,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产物。而人之为人的文化特性及其维护,首先是指文化本体性质,人文精神和人的方式;确立人的文化本体,应该思考,如何使文化精神大放异彩,如何以人的方式来建造“人的世界”;其次是说人的语言、知识、技能和各种文化方式;第三是指,人文的教化内容和教化方式;第四是指,人的交往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建造;如此等等。
说到文化,必须从“人—文”互创、互动和统一的立场出发,揭示文化内涵意义。在《文化释义》中,本人体出了文化与人的相关性的六个命题:命题I:文化--人类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文化是人类形成自己的历史存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特征,是人类这种生物种居住在自然环境中的独特根本标志。命题Ⅱ       文化--人类社会存在的复合条件;正是人类自己的创造物构成了人的生存发展的客观环境。然而。这种客观环境是由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构成了人真实存在和全面发展的复合条件。命题Ⅲ 文化--人类自我相关的中介系统;所谓“自我相关”,就是文化与人类有着同构性,即保持信息的交换。即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是人类继续进行文化创造的中介系统-客观的前提条件,思想的和物质的工具系统,以及其他必要的达到目的的手段等。命题Ⅳ    文化--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和根本途径;由于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差异而形成了人类存在的实然性和应然性的对立,和人的需要、人性发展的实现与遭受压抑现实的差别,为了摆脱困境,人类必定追求自由和理想,以超越现实,其动力源泉和根本途径就是文化创造。命题Ⅴ     文化--人类生活实践的总体性尺度;即指出,文化创造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的集中表现,在这里总体性尺度是人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统一,文化正是人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活动的产物。命题Ⅵ       文化--一个日新月异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文化表征着人类创造价值和意义,追求价值和意义的本性,由此而形成了一个新陈代谢的人类进化过程,文化价值从意义性到非意义性的转变,是创造新的价值形式和内容的指示器。①
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作用  由此说来,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是中国人得以立足的根本。中华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符号,语言和知识,尤其是人之为人的仁义礼智信的根本;二方面,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三方面,特有的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决定着人的生活价值取向;四方面,独特的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生产方式,形成了民族的、集体的和社会的文化认同;这些文化符号所内涵的思想精神和情感,渗透到了每个人的身心和文化基因中,是实实在在的和根深蒂固的,历经各种世间风雨沧桑也无法改变,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当然,人的文化本体,乃至于中国人的文化本体是不断地创造和发展的,由此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前提条件,孔子在《礼记·中庸》中写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天命——本性——道理/道德/……,均为文化创造和文化认识的结果;然而,“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人的文化学习和修养过程中,自觉性和道德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庸与中和则是最为可贵的。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由此,根据文化获得的多少和自觉与否,把人分成了君子和小人,“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
这就是说,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的儒学的本质是仁学,仁学即是人学。以仁者爱人的思想为基础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各司其职,各中其道;大一统的政治理想,实现天下大同,是多元文化的和谐统一;实现君子和圣贤的理想人格,如孔子所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要掌握中庸、中道的思想原则;等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伪问题
从文化考证学的立场看,20世纪的中国人是一个捧着今饭碗到处讨饭吃的“叫花子”。就好象是一个不肖子孙,败光了自己的祖业,变得一文不名、穷困潦倒,其惨状不堪入目,令人难忍的是其并不知道羞愧和难堪。“没文化”成为许多中国人的真实写照,它们如此没文化皆因为他们“反文化”,甚至仇视自己的文化!在这里,我们要问:中国人为什么会在文化面前如此地穷困潦倒?为什么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怀有反自己的文化和仇视自己的文化的心理态度?
21世纪的中国人想到要改变形象,却往往崇洋媚外,以西方国家马首是瞻。凡是西方的都是他们所崇敬和顶礼膜拜的,即使不是西方的,只要不是中国的,他们都拿来崇敬和顶礼膜拜。为了改换自己的根基,在思想界,有人在几十年前就提出了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目的就是想要用西方文化彻底改变中华文化!以能彻底丢弃中国文化达到“全盘西化”。毫无疑问,这完全彻底地是错误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在逻辑上和现实结果上都是错误的。显然,这首先是自卑的文化心理驱使下的一种妄自菲薄心态和行径,导致的却是中华文化遭贬抑和自我文化毁灭的悲剧后果;其次,这是维护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单边主义的奴性思维和行径,第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放弃了自己民族和文化的尊严,丢弃了自己文化的宝贵财富,匍匐在权势者的脚下,当奴才作马牛的卑劣行径;第四,这是对自己民族和对整个人类文明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