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隋唐时期的风水名流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
“魏晋文学自觉”辨
从嗜酒之风看魏晋文士的…
魏晋玄学与山水田园诗的…
两汉魏晋“以舞相属”现…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南…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学…
从《世说新语》解读魏晋…
最新热门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的产生和发展(5)

时间:2009-8-8 16:49:05  来源:不详
只好用绢帛去换取铁刀(锄)来翻地[2]。姊妹相携以头巾掩面,怕熟人认出她们,一路上只低头看地不敢看路上行人。整日里在田里劳动,可想起左邻右舍的姑娘们都出嫁,只剩下姊妹俩还守在家里,不由得泪流满面。诗的语言生动,感情真挚,读来使人心酸同情。

    戴叔伦还有一首《屯田词》:

    “春来耕田遍砂磧,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见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此诗描写无田的农民应政府征召去耕种屯田,囚先后遭受旱灾虫灾,一年历尽艰辛却仍然是无衣无食。刚刚离开屯田,官府又命令他们去南山伐木,牛又被冻饿而死,不知明年怎么过活。眼望南天,凄然泪下如雨,反映了农民无路可走的悲惨命运。

    韦应物(737—789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曾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富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感情。建中二年(781年)他在滁州刺史任上写了一首《观田家)诗: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诗中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前面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孟郊(751—8Ⅱ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贞元十二年(796牟)进士,授溧阳县尉,后为河南水陆转运判官。他的(织妇辞)是描写农村从事纺织妇女的辛劳: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抒。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著兰缕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诗中描写一位织妇终日筋疲力尽的纺织,却只能穿破烂衣裳,所织的细白的绢帛都缴纳给官家。但是官家又在村路旁边出榜告示,命令农民们又要栽种桑树养蚕。田家哪有休闲的日子。

    王建(生卒年不详),字仲初,颖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登进士后官至陕州司马,从军塞上十三年,他的(凉州行}就是描写西北的农村情况的: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征人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来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氈裘防斗时。

    养蚕缫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自唐代广德元年(763年)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吐蕃兴兵犯唐,相继占据西北数十州。西北重镇凉州等地长期落入吐蕃手中。吐蕃统治者还经常掳掠汉族妇女和财物。作者此诗表达他对此状况的忧愤。但诗申记述了从事游牧不知耕犁的藏族民众在汉人的影响下相继学习种植禾黍和养蚕织布,同时洛阳的民众也家家学习藏族民间音乐,这为我们提供了当时汉藏民族相互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史料,颇为难得。

  王建还一首(田家行):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缫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朴朴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问城卖黄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