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命理学研究疾病的重要意…
住宅风水学研究
“虎日”:一项关于戒毒…
考古发现与民俗学研究二…
蒙古国民俗学研究综述
2007年度少数民族文学研…
中国社科院举办第四届国…
20世纪出土文献与中国文…
道教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反…
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
最新热门    
 
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

时间:2009-8-8 16:49:14  来源:不详
——————————————————

    ①  刘寅生、袁英光编:《王国维全集·书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05页。

    ②  刘复:《敦煌掇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二、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丛书之一),北京;1925年。

    ③  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

    ④  陈万里:《西行日记》(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实地调查报告之一),北京:朴社,1926年。

    ⑤  具体的情况,参见荣新江:《北京大学与早期敦煌学研究》,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1998]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史学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35—336页;又《敦煌学新论》,第102—106页。

    ⑥  陈垣:《敦煌劫余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四),北京:1931年。

    ⑦  刘乃和:《书屋而今号励耘》,《励耘书屋问学记》,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154页。

 

这部作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出版的目录在出版之前,在史语所内部是有一番议论的。据当时任史语所考古组主任的李济讲,《敦煌劫余录》的扉页第二面有个英文名称,作 An Analytical List of the Tun-huang Manuscripts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Peiping,回译成中文,应为《北平图书馆藏敦煌手抄卷的分析目录表》,“英文的名称,没有直接把中文的意思译出来,显然是义宁陈先生(寅恪)的主意,而不是新会陈先生(垣)的原意”。①

    当时任史语所历史组组长的陈寅恪先生,在为《敦煌劫余录》作的序中称:

或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见之佳品,不流人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兹国有之八千余轴,盖当时唾弃之剩余。精华已去,糟粕空存,则此残篇故纸,未必实有系于学术之轻重者在。今日之编斯录也,不过聊以寄其愤慨之思耳!是说也,寅恪有以知其不然。②

 

李济在引述这段话后接着说:“所以‘劫余录’的书名,只是‘寄愤慨之思’的意思。但陈寅恪实在并不以此说为然。”③我们知道,在1980年代以来的大陆学界,“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这句话被当作陈寅恪的名言,鼓动起许多学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学子们,抱着爱国主义的热忱,去改写敦煌学的伤心史。对陈寅恪序的误读,于大陆的敦煌学界来说并非一件坏事,它确实推动了敦煌学在大陆的突飞猛进。但正如李济所言,这并非是陈寅恪的本意。

    由此看来,陈寅恪不仅不同意陈垣的“劫余”说法,而且这篇序言恐怕实际就是针对这个说法而写的。“或曰”者,应当就是陈垣和他所代表的一些学者,他们认为北平图书馆所藏的“八千余轴,盖当时唾弃之剩余”,只是一些糟粕而已,所以这个目录,也只不过是“聊以寄其愤慨之思耳”。对此,陈寅恪举出一系列北图所藏有价值的写本,来反驳上述意见:

摩尼教经之外,如《八婆罗夷经》所载吐蕃乞里提足赞普之诏书,《姓氏录》所载贞观时诸郡著姓等,有关于唐代史事者也。《佛说禅门经》、马鸣菩萨《圆明论》等,有关于佛教教义者也。《佛本行集经演义》、《维摩诘经菩萨品演义》、《八相成道变》、《地狱变》等,有关于小说文学史者也。《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首罗比丘见月光童子经》等,有关于佛教故事者也。《维摩诘经颂》、《唐睿宗玄宗赞文》等,有关于唐代诗歌之佚文者也。其它如《佛说诸经杂缘喻因由记》中弥勒之对音,可与中亚发见之古文互证,六朝旧译之原名,藉此推知。《破昏怠法》所引《龙树论》,不见于日本石山寺写本《龙树五明论》中,当是旧译别本之佚文。唐蕃翻经大德法成辛酉年(当是唐武宗会昌元年)出麦与人抄录经典,及周广顺八年道宗往西天取经,诸纸背题记等,皆有关于学术之考证者也。但此仅就寅恪所曾读者而言,其为数尚不及全部写本百分之一,而世所未见之奇书佚籍已若是之众,傥综合并世所存敦煌写本,取质量二者相与互较,而平均通计之,则吾国有之八千余轴,比于异国及私家之所藏,又何多让焉。④

 

陈寅恪早年曾长期游学欧美,回国后的1926—1930年一段时间里,主要就是从佛经翻译文学的角度,写了一些敦煌写本的跋文,其中也包括一些北图的藏卷。⑤因为他除了通晓西方现代语言外,又遍习与中国相关的各种东方语文,加上他对中国古籍和佛典的深厚功底,使

——————————————

    ①  李济:《敦煌学的今昔——考古琐谈之二》,原载台北《自由谈》第19卷第2期,1968年;此据作者:《考古琐谈》,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42—243页。

    ②  此文现收入《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66—268页。引文在第267页。

    ③  李济:《考古琐谈》,第243页。按,1999年7月24日《文汇读书周报》发表的姚大勇《“敦煌学”补正一则》,实际就是对李济文章的转述。

    ④  《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67页。

    ⑤  这些文章现在大多数收入《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参见陈寅恪撰,荣新江整理:《<敦煌零拾>札记》,《敦煌吐鲁番研究》第5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2页。

 

他在敦煌学的领域做出了超越前人的贡献。陈寅恪所数的这些家珍,如果我们——予以笺释,即可深知其所提示文献的价值。但应当承认,陈寅恪当时还无法知道英、法所藏敦煌写本的真正内涵,相比而言,北图所藏虽然不能说是糟粕,但也无法与英、法所藏同日而语。陈寅恪序的价值,更在于他不认同围绕敦煌写本的外流而产生的狭隘“爱国主义”情绪,而认为“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是世界性的学术,是“诸国学者”可以“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的领域。①他的序言最后说:

今后斯录既出,国人获兹凭借,宜益能取用材料以研求问题,勉作敦煌学之预流。庶几内可以不负此历劫仅存之国宝,外有以襄进世界之学术于将来,斯则寅恪受命缀词所不胜大愿者也。②

 

这里虽然套用编者的话把国内的国宝称为“历劫仅存”,但更重要的是他继续强调了序言开始时所说的敦煌学是世界性的学术,需要国人努力推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