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南京!南京!》与人性…
顺着《南京!南京!》拐…
东西南北话装修色彩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
试论李逵形象塑造的南北…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学…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论之“…
药与魏晋南北朝山水诗之…
论魏晋南北朝对楚辞的接…
曹植《白马篇》对魏晋南…
最新热门    
 
《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

时间:2009-8-8 16:50:21  来源:不详
帝太平真君末年(450年)以后,北魏政权力量有所增强,遂采取逐渐南进的蚕食政策,将本来是缓冲地带的地区逐步纳入自己的疆域范围。献文帝皇兴年间(467——470年),北魏攻克淮北四州及淮西七郡;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北魏占领沔北五郡;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北魏又将豫州纳为己有。而南方政权的防线则步步退缩,由防河退而防淮,由防淮退而防江。北魏向南推进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北方疆域的扩大和南方疆域的缩小,更深层的影响在于,随着北方政权的南进,许多居于缓冲地带的边境豪族入北,成为北方政权的臣民。即使仍旧效命南朝的豪族,由于家乡沦陷,也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根基,不得不四处漂泊。因此,北方政权向南推进的过程,实际就是逐渐消灭南朝有生力量的过程。当隋政权南下灭陈之际,在江淮及襄阳一带没有遇到强有力的抵抗,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的边境豪族已不复存在。这样,以边境豪族为支柱的南朝政权随着边境豪族的衰落,在难以寻找到也不可能寻找到新的支撑点的情况下,其灭亡也就成为势所必然了。
   本书自东到西选取了在南北对立时期较有代表意义的三个地区,即青冀二州、豫州、雍州。居于这些地方的边境豪族势力较为强大,他们在不同时期分别支撑过南朝不同政权。以后,这些豪族相继入北。而且崔、裴、柳等家族在北方又上升为名门大族,不像王、谢等侨姓高门那样,入北后便寂而无闻。这些边境豪族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这是本书将这些豪族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本书共分六章,前五章对青冀、豫、雍等豪族武力集团做个案研究,一、三、四章分别把这三个地区的豪族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论证,探讨他们在南北政权尤其在南方政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二、五章则抽取这些豪族集团中较有代表性的家族清河崔氏和河东柳氏进行个案研究,以进一步加深对边境豪族的理解。第六章作为后论,对边境豪族进行综合论述,讨论他们作为一个特殊阶层所具有的独特性及其在南北方的门第,并对其在南北政权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做出论证。
   这本小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原论文由六篇互相独立且互相关联的专题论文构成,为增加本书结构的完整性,这次做了较大的修改。尽管如此,这本小书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依原来构想,对边境豪族在南北政权中所起作用的论述本不分辕轾,但由于作者资质鲁钝,再加之专业荒疏,时间有限,要完成这一研究课题深感力有不逮,所以,论述的重点只好放在南方,北朝的有关内容,只是略加探讨,更为系统的论述只能留待以后弥补了。

[1]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长水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
[2]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田余庆:《北府兵始末》,《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
[4]唐长孺:《北魏的青齐土民》,《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
[5]罗新:《青徐豪族与宋齐政治》,《原学》第一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
[6] 田余庆、滕昭宗:《南北对立时期的彭城丛亭里刘氏》,《国故新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7] 参史念海先生《论我国历史上东西对立的局面和南北对立的局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一辑。
[8]《宋书》卷64《何承天传》。
[9]《魏书》卷35《崔浩传》。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博士论文完成于1996年。依当时构想,对边境豪族在南北政权中所起作用的论述本不分辕轾,但由于时间所限,要完成这一研究课题深感力有不逮,所以,论述的重点只好放在南方,北朝的有关内容,只是略加探讨。工作将近七年,因忙于其他杂务,这一部分内容仍然没有得以补充,看来,更为系统的论述只能留待以后弥补了。
   原论文由六篇互相独立且互相关联的专题论文构成,部分在刊物上先后发表过。此次出版,为增加本书结构的完整性,做了部分增删,但基本观点一仍其旧。尽管如此,本书的错误和纰漏在所难免,欢迎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我要衷心感谢田余庆、祝总斌两位先生,他们是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在六年的求学生涯中,二位先生给了我无尽的关怀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指导,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对他们多年的谆谆教诲在此谨致谢意!
   另外,江苏连云港市的滕昭宗先生来函讨论相关问题,使作者获益非浅;编辑宋月华女士为本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其严肃负责的精神,使本书可能出现的错误得以减少许多,盛情可感,在此一并致谢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