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郭店《老子乙》的“清静…
郭店《老子乙》的“日损…
老莱子其人其德——从郭…
老子的“德”与无为——…
老子的“道”与混沌——…
老子其人其书——从郭店…
百回本《水浒传》的文本…
论百回本《西游记》的艺…
毛本《三国》研究述评
百回本《西游记》作者新…
最新热门    
 
今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原名”问题——读陈智超、梁太济两先生关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书名的研究

时间:2009-8-8 16:50:41  来源:不详
合为一书。相对于合为一书而言,分别修成之时所题名为原名;相对于流传或书目著录而言,三书合为一书之书名是原名。

  李心传撰写完高宗一朝编年记事后,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纷纷要求朝廷下令奏进;这种态度或许与嘉泰禁私史有关[14],因为心传所撰亦属私史。

  另外,陈先生用较多的篇幅分析了“建炎以来”、“中兴”等名词。这些名词在我们认定此书的著录、流传中并非重要因素,但对这些词的辨析本身却很有意思;因此以下的辨析不过是就词说词,与陈先生的文章已无多少关系了。

  “以来”在宋人的使用中,主要是指“以后”,只确定上限,而下限则比较灵活,大致可分为两种性况。一种是没有明确说明下限,但却不一定到说话者说话的目前。比如汪藻于绍兴六年受命编纂、七年成书、八年奏进的《元符庚辰以来诏旨》[15],虽名为“以来”,且未明言下限,但只是收录徽宗一朝,而未下延至编修之时[16]。一种情况则有明确下限。比如绍兴二年十一月壬午汪藻上言,一本作:“太上皇元符以来至上建炎之元,并无日历”;一本作:“望许臣编集元符庚辰至建炎己酉三十年间诏旨,以备修日历官采择”。[17] 范成大上《论三朝国史札子》,鉴于神、哲、徽三朝国史,自设局以来,旷日持久,建议“立之程限,剋以期限”,并谈到了修此三朝国史所需图书问题:“其熙宁以来旧事,本院无书可考者,许关取秘阁四库所藏及搜访士大夫所存干照文字,网罗参订”[18]。但他所说的“熙宁以来”,是指从神宗即位(1067)、熙宁建元(1068年),到徽宗禅位(1125);而这道札子是在乾道二年(1166)前后上的[19]。札子就是谈三朝国史的修撰,不言下限亦知至徽宗末年。

  所谓“中兴”,其实质是指徽钦二帝为金人掠走后,赵构再次立国,即南宋建立。因此它是一个具有弹性的概念,有时指南宋建立,有时指南宋的建立者宋高宗及其执政时期,有时则指南宋的前几帝,特别是南宋高孝光宁四朝。比如陈振孙对《高宗实录》、《孝宗实录》进行评价时说:“中兴以来,两朝五十馀载,置院既久,不以时成,涉笔之臣,乍迁忽徙,不可殚纪。及有诏趣进,则匆遽钞录,甚者一委吏手,卷帙猬多而纪载无法,疏略牴啎,不复可稽据。故二录比之前世,最为缺典,观者为之太息。”两朝实录最后修成于嘉泰二年[20]。所谓“中兴以来”即指南宋建立以后。《中兴玉堂制草》,陈振孙解题称“起建炎,迄绍兴”,“中兴”指高宗一朝;《中兴续玉堂制草》,解题称“起隆兴,迄淳熙改元”,则此“中兴”又包括了孝宗前半期[21]。《中兴馆阁书目》淳熙五年奏上,《馆阁续书目》嘉定十三年奏上,“以淳熙后所得书,纂续前录”[22];可知《中兴馆阁书目》所载是从南渡之后到淳熙奏进前的藏书,即此“中兴”也包括了高宗和孝宗前期。《中兴登科小录》:“通判徽州江都李椿撰。……椿家藏《小录》,自建炎戊申至嘉熙戊戌,节取名字乡贯及三代讳刊行之。”[23] 则此“中兴”几乎函盖南宋一朝。我们再看李心传本人的行文。《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言“中兴学士秉政”:“中兴学士,自建炎丁未至嘉泰壬戌”[24];虽只言“中兴”,实质包括高、孝、光、宁(前期),几至其撰成此书之时。而同书“中兴定都本末”,则仅指高宗建南宋、定都之事[25]。相反,此书中也有讲建炎至嘉泰而不用“中兴”者[26],或用“渡江后”而不用“中兴”者[27];可见“中兴”始终未成有确指的专称。

 

四、结语

 

  第一,用类书或其它书的征引来确定一部书的原名,在方法上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些书在征引时往往会使用简称、异称或别称,这不能作为论证书名“原名”的依据。

  第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李心传所著、包括不止高宗一朝的编年史书的书名。但实际上,作者完成并流传至今的只有高宗一朝;奏进之时已经知道,心传完成的这一部分是其“建炎以来系年发录”全书的一部分。因此,相对于李心传给包括不止高宗一朝的全书所起的书名来说,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表示高宗一朝,是“实不符名”;将此认作高宗一朝编年之书的原名,确有些欠妥。正因为实不符名,所以在日后有人将此加以节录,以史抄的形式予以刊刻流传时,便将此改为名实相符的名字,如“高宗中兴系年要录”等;至于相对于全书之名的“大题”而言的“小题”(表示系全书之一部分),虽然在书目中也有以单独的书名予以著录者,如《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洪迈“太祖太宗本纪三十五卷,又四朝史纪三十卷、又列传一百三十五卷”,李心传“孝宗要略(录)”,等,但若将此视作“原名”,恐怕也不妥当。

  第三,通过梁、陈两位先生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这部书的编撰、奏进、流传的情况,这已经足够了。我们无法、甚至没有必要确定其所谓“原名”。

  我掌握的相关材料十分有限,对史料的理解和使用则更难免有误;妄作评议,未必中的。请梁、陈两位前辈及读者指正。

 

[1]陈智超《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六章第二节(陈高华、陈智超等著,北京出版社,1983年,第257页)、《四库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发覆》(刊《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3期)。

[2]梁太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书名考》,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年1期。

[3]陈智超:《三论今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原名》,刊《中华文史论丛》第6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4]见关于高宗一朝系年要录的指挥和公牒。这些文字转载于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卷十七“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仁寿萧氏刊本)”,但颇有讹误。中华书局《清人书目题跋丛刊》影印,1990年。另参《丛书集成初编》本《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首”。

[5]关于李心传此书奏进的过程,承梁太济先生示知。参梁太济《〈系年要录〉、〈朝野杂记〉的歧异记述及其原因》一文的附录“《系年要录》写定和奏进和过程”,刊《文史》第41辑,中华书局,1996年。

[6]参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增订本)图版六六“宋绍兴刻宋元递修本《唐书》”,图版一○七“宋绍兴淮南路转运司刻本《史记集解》”,图版一○八“宋绍兴江南东路转运司刻宋元递修本《后汉书注》”,图版一二三—一二四“宋嘉泰四年至开禧元年秋浦郡斋刻本《晋书》”等,文物出版社,1990年。            

[7]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四“史部·编年类”,中华书局,1993年,第1册卷4之71页。

[8]《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浙江本,第426页。梁先生已指出,贾似道此跋见文渊阁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可见《提要》所言非信口开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