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论汉儒的意识形态建构与…
汉魏六朝诗歌中夫妇之情…
论汉武帝《景星》及其文…
试论汉代文人的政治退守…
两汉魏晋“以舞相属”现…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学…
汉魏六朝文体辨析的学术…
汉魏六朝小说中的汉武帝…
纸简替代与汉魏晋初文学…
汉魏六朝游仙诗的类型与…
最新热门    
 
论汉魏易学之嬗变

时间:2009-8-8 16:51:52  来源:不详
疏,正像孔颖达自己所言:“奉敕删定,考察其事,必以仲尼为宗,义理可诠,先以辅嗣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周易正义序》)很明显,孔氏的《周易》“正义”,从政治上说,力图编出一本统一易学注释的书作为范本,使士子学《易》有所宗,科举取士有一个统一的依据;而从易学上说,无非是想以重义理的王学取代其汉代象数易学,并使其合法化。由于政治上需要及功利所使,学者专治玄学易而汉代象数易学则无人问津而失传。

 

三、    汉魏易学嬗变的意义

 

汉魏易学嬗变其实质是由两种易学方法之争而导致一种方法对另一种方法的否定。《周易》文本既有一套象数符号系统,又有着文字系统。而且,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说,《周易》成书先有符号,后有文辞,文辞本于符号而作,即所谓的“观象系辞”。因而,在《周易》的文本中,有文辞、符号、义理三个要素,三者密不可分。符号的设置有一定的义理,而义理是通过文辞表达出的。若用公式表示为:符号—文辞—义理。即所谓的“象出意”、“言明象”。汉儒关注的是象数、与象数相关的文辞的由来及文字意义,以解读《周易》本意为宗旨,其学具体而琐碎;魏晋儒者关注的符号文辞所表达的思想(义理),以探求《周易》所蕴涵思想为目的,其学抽象而贯通。从注经角度讲,汉魏易学的转变是由以象释辞的模式向以象辞说理的模式转变,是一种注易的方法取代另一种注易的方法。因此,玄学易取代象数易,在易学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玄学易崇本息末,从大处着眼,在不完全摈弃象数基础上注重义理的解说和阐发,克服了两汉易学家在注经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象数作用和文字的意义而使文辞的疏解出现的支离、拘泥、牵强等弊端,再度把易学升华为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深刻思想性的理论,推动了易学向更深层次发展。其次,玄学易继承了儒家解《易》传统,关注人事,抛弃了汉代偏于用神秘的阴阳、五行说《易》的路数,为宋代专明人事的义理之学产生奠定了基础,宋代二程等人以理作为最高的范畴理解《周易》的变化之道,把人事作为易学的核心贯穿解读《周易》中,显然是得之于王弼玄学易。再次,玄学易的产生冲破了儒家垄断易学研究和汉代倡导的以《易》解《易》的传统,开创了易学新局面,玄学易援道入儒,以老注《易》,为易学注入新生力量,促进了老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互动,为宋代儒释道融合提供了典范。

然而,玄学易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如它精于义理,却忽略了对于象数的研究和运用而走向另一偏,尤其是它将易学视为开放的体系,首创以老注《易》,虽拓展了易学研究的思路,对开展易学与诸子之学之间的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这种易学诠释学却有远离《周易》文本原义之嫌。王弼易学遭到了许多易学家的批判,其原因也正在如此。如唐代李鼎祚视王弼“全释人事”的易学为“折杨黄花”(古俗中小曲),把易学庸俗化;奉皇帝之命为王弼易作疏的孔颖达指责王弼易及治王弼易者只重义理而“辞尚虚玄、义多浮诞”;南宋朱震称王弼“尽去旧说,杂之以庄老之言,于是儒者专尚文辞,不复推原《大传》”。这些批评从《周易》之本义言之,切中要害。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