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汉魏六朝诗歌中夫妇之情…
两汉魏晋“以舞相属”现…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学…
另类的“修炼”———六…
汉魏六朝文体辨析的学术…
纸简替代与汉魏晋初文学…
汉魏六朝游仙诗的类型与…
魏晋六朝“文义”考释
汉魏六朝诗歌中的美人意…
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的…
最新热门    
 
汉魏六朝小说中的汉武帝形象

时间:2009-8-8 16:54:54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汉武帝作为历史上的实有人物,在汉魏六朝小说家笔下得到了丰富生动的演绎。深入细致的剖析这一形象,不但能反观历史,还能在这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凸显其认识价值。

【关键词】 汉魏六朝小说;汉武帝;形象分析

  汉魏六朝时期,人们的精神空间大为开阔,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艺术也空前繁荣,知识分子在继承和重审旧有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开始构建他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在这种时代和思想文化背景下,涌现了一大批反映上层统治阶级政治和日常生活的文学作品,尽管作者抱着各自不同的目的来创作小说,但都企图通过自己的叙述,实现个体的某种愿望和要求,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作品也在客观上呈现和反映出某些业已逝去的历史真实。汉武帝,作为一个历史上曾存活过的封建帝王,“于汉世盛于群主” (郭宪《洞冥记》序) ,而又颇存争议,颇具传奇色彩。
  在汉魏六朝小说家笔下,他却得到了丰富和生动的另类演绎。通过小说文本细致深入地研究汉武帝形象,可以丰富和充实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反观历史,又能在汉魏六朝这个大的文化思想背景下凸显其形象的认识价值。

  这一时期关于汉武帝的记载,主要集中在《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汉武帝别国洞冥记》等三大部小说中,另外还有《海内十洲记》、《博物志》、《西京杂记》、《搜神记》、《拾遗记》、《志怪》、《幽明录》、《世说新语》、《异苑》、《小说》、《古今刀剑录》等十一部小说作品。承载汉武帝故事的文学文献,以汉代最为集中,魏晋南北朝开始散乱稀落;隋代只有杜宝的《水饰》记载一则,其后的文献就鲜有录载。通过细致深入地考察这些文本,我们可以看到,汉武帝作为一个历史实有人物被赋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刻画和反映,为我们深入把握和全面认识其人提供了丰富翔实、生动可观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撷取几个角度,尝试分析一下汉武帝形象几方面的问题。

  一、专横任性、好大喜功的帝王与有情有爱、血肉丰满的凡夫
  作为帝王,武帝无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具体表现在政务决策和日常言行中,这一点史书的记载可谓周详确凿。
  在小说中,我们亦可通过故事窥其大略,如《汉武故事》记载的有关谏止伐匈奴两越事就较有代表性:
  元光元年,天星大动;光耀焕焕竟天,数夜乃止。上以问董仲舒,对曰;“是谓星摇,人民劳之妖也。”是时谋伐匈奴,天下始不安,上谓董仲舒妄言,意欲诛之??[1]  雄尝伐匈奴,为之小止。雄卒,乃大发卒数十万,遣霍去病讨胡,杀休屠王??时北伐匈奴,南诛两越,天下骚动。黯数谏争,上弗从。??上怒,乃出黯为郡吏。[ 1 ]
  作为一国之君,武帝面临很重要的考验就是如何治国安邦、威加海内。而对于讨伐匈奴南越,武帝是早有深思熟虑的。小说中多有记载,当时北有匈奴屡加侵犯边境,杀人掠财;南有两越虎视眈眈,对汉朝中央政府的统治造成很大威胁,“加四夷侵凌中国,??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2 ] (武帝征和二年) ,战争虽然残酷,劳民伤财,但为了天下的长治久安,必须拿出强硬的举措加以威慑,他并不因臣子苦谏就轻易改变决策。对于一个专制帝王而言,能够审时度势地作出决定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被谏言所轻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较为可贵的。力排众议的专横在专制社会里是普遍而必然的,正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所言: “宽宏大量,在专制国家里是找不到的。”事实上,从历史发展来看,武帝讨伐匈奴、南越,对于巩固边疆、加强民族交流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夏曾佑在评述武帝时说: “攘夷之功,使中国并东西南北各民族,而成为大国。削弱匈奴,其绩尤伟。”[ 3 ] (P256) 当然,固执专横、任性而为的做法也带来诸多消极的影响,但唯物主义辨证法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总要看主要矛盾和主流,故而对武帝近乎专断的偏执更没必要简单加以指责。
  好大喜功,几乎是一切君主的共同特点。帝王既贵为万民之主,自想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以求名垂青史,对功业的追奉自然在情理之中。在小说中可以看到,武帝为了振兴汉室,成万事之统,不断封禅祭天,广置楼台亭阁,广招贤士名流,以助其成就伟业;另一方面,武帝又追慕先贤,欲后世流芳:
  上巡边至朔方,还祭黄帝桥山。上曰: “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公孙卿曰: “黄帝已仙上天,群臣思慕,葬其衣冠。”上叹曰: “吾后升天,群臣亦当葬吾衣冠于东陵乎?”[ 1 ] (P219)
  追古思今,武帝反观先圣,喟叹之中深蕴着强烈的功名感和自我实现意识。
  同时,武帝作为血肉之躯,小说更多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情义可嘉、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汉魏六朝小说,虽然篇制短小,但却注重刻画人物内在的神髓、气质和性情,往往通过短悍的片段来传达丰富的生活气息,展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很多小说作品都有这样的记载: 武帝作为子辈,对社会地位极为低贱的乳母的哺育之恩刻铭于心,虽获罪亦赦之,表现出难得的人道主义品格;在景帝面前,夸谈“金屋藏娇”,童言无忌,又极尽天真可爱之态;作为丈夫,武帝对李夫人恩爱有加,“以象牙为簟,赐李夫人”,后李夫人死,帝思哀不止,常泛舟灵池凭吊,又用宝石刻为其像凝观。
  小说把武帝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描画得真切动人,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其的认识层次。
  值得一提的是,武帝还喜欢吟诗作赋,“上亦自作诗赋数百篇,下笔即成”,借文辞来抒情达意。我们可以凭此洞悉帝王丰富细微的心灵世界,这些文辞也成为文学史重要的参考资料。
  上幸河东,欣言中流,与群臣饮宴。顾视帝京,乃自作《秋风辞》曰: “泛楼舡兮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吹兮发棹歌,极欢乐兮哀情多。”[ 1 ] (P226)
  全诗借景抒情,发人生哲思,传达武帝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虽然素拙古朴,毕竟真切可感。又如《拾遗记》在武帝思李夫人而作的《落叶哀蝉》之曲,更是凄婉缠绵,真挚动人:
  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4 ] (P115)
  此曲格调冷寂,言辞无华却极富表现力,给人一种“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迁逝感。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作者不似端坐大殿、威风凛凛的帝王,更像一位痴情执著、多愁善感的士子墨客。
  在小说中,我们总可以看到,武帝作为帝王专横任性、自信偏执的武断其实是和作为普通人多情善感、仁义可嘉的宽忍鲜活紧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显示了其形象的厚重与复杂。

  二、精思善断、晓世通达的明君与自私贪婪、崇迷仙道的俗子。
  小说中的汉武帝,往往善于思考,精于析断,且旷达通脱,对自身有着清醒的估认。《汉武帝故事》记载,武帝少时便才思过人,善于处理复杂的问题:
  防年继母陈杀父,因杀陈。依律,年杀母,大逆论。(景) 帝疑之,诏问太子。太子对曰:“夫继母如母,明其不及母也,缘父之爱,故比之母耳;今继母无状,手杀其父,则下手之日,母恩绝矣;宜与杀人者同,不宜大逆论。”[ 1 ] (P213)
  武帝能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简单地固守刑律,这种充盈伦理色彩又不乏逻辑性的剖析显示了其贤明善辨的品性;还有前文提到的其对人才观的阐释与理解,亦能证实武帝超人的思辩力。
  对于天下兴衰,王朝更替,武帝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不似其他皇帝夜郎自大地盲目乐观,而是表现出旷达淡然的处世态势: “不闻一姓遂长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但是,这种清醒的理性认知并没有帮助他摆脱贪婪自私、痴迷仙道的俗子本性。
  按照荀子的观点,人性本恶,主要是说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总想通过更多地占有和掠夺他人以获得自足,这既是一种天性,又是一种恶习。武帝的贪婪自私主要体现在占有财富和女色上。小说中多有显示,如西王母赐帝仙桃,武帝还想留核以植,企图长久地品食仙物。为得长生,他不惜滥用民力,四处寻宝。还有《幽明录》上记载,一老翁神秘出现在武帝宫室梁上,喻谏止宫室之役,帝无奈息之。后帝幸瓠子河,梁上翁及水底怪兽奏乐以颂天子德,并馈帝以珍物,但武帝还不满足,曰“可更以珍异见贻”,又索,老翁就拿出洞穴宝珠,“径数寸,明耀绝世”,“帝甚爱玩”,足见其贪心之巨,欲望无止。
  武帝对于女色的猎求和占有更是无以复加。《汉武帝故事》和《幽明录》等小说多有记载,武帝不满足后宫佳丽充栋,还经常外出猎艳,夜宿民家,奸占民女,甚至竟对仙女动手动脚,可谓好色不择人。更有甚者,武帝连棺中女子也加以凯觎:
  上巡守过河间,见有青紫气自地属天。望气者以为其下有奇女,必天子之祥。求之,见一女子在空棺中,姿貌殊绝,两手一拳。……由是得幸,为拳夫人。[ 1 ] (P225)
  尽管小说作者借助神秘主义方式赋予武帝此行径以传奇性,但客观上却令武帝贪淫好色的本性暴露无遗。
  崇仙好道,实质上也可视作贪婪自私本性的一个注脚。对于生命不死的渴求,恐怕是人类共有的观念,尤其在科技文化沿不发达的汉代,人们更希望长生不老以继续享受世间荣华,对于统治万民、占有一国财富的皇帝,更是希冀延续奢靡的生活。于是便出现了种种求仙问道的故事并多为学者所注意。需要指出的是,武帝痴迷于仙道,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滥施民力,为一己之私劳万民之苦。我们经常在小说中看到,武帝动辄大兴土木,建宫室园囿或发派童男女、方士、大臣出国下海寻仙。“昔之去者,经十年而还,或升云不归,或托形假死,获返者四五人。”[ 4 ] (P117) 虽然小说用玄秘的语言描述,但却掩饰不住武帝求仙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并且,武帝对成仙的向往已发展到了痴迷而不能明辨事理的程度。小说中记载,武帝因为受了少翁欺骗而迷信栾大,竟然把公主嫁给他,还封官晋爵,后来试之不验,遂诛之。
  但他还继续招募方士,又有言海上遇仙之事者,武帝起初不信,及群臣复言,乃信,又安排一系列求仙活动,但最终亦没有成仙。关于对武帝迷信神仙事,史书多有讥谤: “汉武帝为求仙,乃将女嫁道术人,事既无验,便行诛戮。据此二事,神仙不烦妄求也。”[ 5 ] (太宗卷上卷二P33) 假如设身处地的考虑一下我们就可以理解,武帝对于成仙其实总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奇迹某一天出现;又因为当时宗教观念盛行,而每事又无法亲验,甲说有乙说无,此时有可能彼时无,也并没有一种言之凿凿的学说证明鬼神不存在,武帝不能明辨也不足为怪了。

  三、武帝形象的内在悖论
  统观武帝形象的各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