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汉魏六朝诗歌中夫妇之情…
两汉魏晋“以舞相属”现…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学…
另类的“修炼”———六…
汉魏六朝文体辨析的学术…
汉魏六朝小说中的汉武帝…
纸简替代与汉魏晋初文学…
汉魏六朝游仙诗的类型与…
魏晋六朝“文义”考释
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的…
最新热门    
 
汉魏六朝诗歌中的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

时间:2009-8-8 16:53:46  来源:不详

  摘要 “美人-佳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并具有某种原型意象的特性。从屈原楚辞开始,美人意象总是与政治托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美人意象内涵继承与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时代政治与社会思潮对此类诗歌的影响。本文试从原始文本出发,探讨汉魏六朝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性之关系,以及本身象喻性的不断淡化,并逐步走向现实化、世俗化这一发展过程。

  关键词 香草美人传统;象喻性;世俗化
  
  (一)
  
  “美人-佳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千百年来的不断运用,使它具备了某种原型意象的特性。早期诗歌中的此类意象,可追溯到《诗经》。如《诗经·邶风·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不过,《诗经》中的美人,往往指的是男性,而且多为武艺高强的勇士、品性高洁的君子,或女性爱慕的对象。
  “美人”作为政治托寓的特殊意象在诗歌中大量出现,应该始于战国晚期的“楚辞”。《离骚》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抽思》曰:“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思美人》曰:“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在屈原的《离骚》、《九章》里,“美人”时而指楚王,时而指自己,时而又泛喻贤臣;在《九歌》中,又往往是神灵湘君、湘夫人、山鬼等的美称和化身。除“美人”意象之外,楚辞中还有一个“佳人”意象:“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而自贶。”“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悲回风》)值得注意的是,《悲回风》中的佳人都是屈原自指,而不用来指代楚王。也就是说,相对于“以媲于君”的“美人”来说,“佳人”处于相对较低的“臣”的地位。这种“佳人”意象,在很多汉诗中得到了继承。例如《圣人出》:“圣人出,阴阳和。美人出,游九河。佳人来,騑骊哉何。”(《汉诗卷四鼓吹曲辞》)逯钦立解释说:“美人、佳人对举,乃分言君臣。”这里的“佳人”象征与君主遇合的臣子。而《君马黄》中的“佳人”,则指代未遇的大臣。汉武帝《秋风辞》“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中所思念的“佳人”,显然也是贤臣的象征。在后世诗歌中,“佳人”一词出现的频率甚至要远高于“美人”。
  “楚辞”中的“美人”“佳人”称谓,其所指代者或男或女、或君或臣、或为某种理想目标,其含义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曾引发后世解读的无数纷纭。但不管怎样,人们逐渐承认了一个事实:其中的“美人”“佳人”并非实写,而是一种象喻。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中对此做了精辟的理论阐释与提升:“《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楚辞中的“美人”意象不仅与政治托寓性产生了关系,并对后世美人诗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那么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性发生联系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沈德潜《古诗源·古逸》载《列子》古语曰:“人不婚宦,情欲失半。人不衣食,君臣道息。”这句话不仅指出了夫妇、君臣之间伦理关系的支撑点,而且无意中揭示出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之间发生联系的本质原因。“人不衣食,君臣道息”一句隐含着两层意思:君臣之道建立在衣食利禄的基础之上,即食人之禄,怀人之忧;一旦文人不再依附于利禄,而是甘于衡门栖迟,陋巷疏食,则君臣之间伦理关系的基础便不复存在。而“人不婚宦,情欲失半”一句,则将仕宦与婚姻并举。对于士人来说,仕宦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而婚姻则是繁衍后代、维系家族繁荣的必要手段,假如没有“婚宦”,士人的目标与理想(情欲)也就不复存在。在一般情况下,士人对于“利禄”和“宦途”的追逐是不可移易的,但能否如愿,则要取决于“君主”的态度;另一方面,封建传统婚姻中的女性,能否获得婚姻的稳定和幸福,也主要取决于作为“夫”的男性。也就是说,在仕宦与婚姻的问题上,“君”和“夫”具有主导的、决定性的地位,而作为书写者的“臣”和“妇”,则处于被动和次要的地位。士人的仰望君主与女性的谦卑侍夫,其企盼与惶惑是相通的。这种相通性,是诗歌中夫妻关系总是与君臣遇合关联对应的重要原因。
  对于大多数传统知识分子来说,君臣遇合、宦途顺畅的毕竟极少,而君臣乖背、仕途坎坷却是大多数士人所要面对的难题。屈原将自己的美政理想寄托在怀王身上,但由于受到谗邪的弊惑,一腔政治热情无法施展。这种美政理想的落空以及由此而来的浓重失落感,导致他在诗歌中反复以弃妇的口吻来表达对君王的怨尤。因此,出于中国士人对政治功名极度关注的传统,从屈原“楚辞”开始,历代诗歌中“美人一佳人”意象的情感基调,是怨愤忧愁的。只有当政治意识淡化,或士人的个体意识非常强烈的时候,才会发生某种变化。
  大抵说来,“美人一佳人”意象始于楚辞,两汉因文人诗歌的消歇而较为少见。汉末建安、正始时期,随着文人诗歌的兴盛及政争的尖锐,屈原“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得以复兴。晋代玄学思潮盛行,士人普遍怀有自全心态,世俗化的社会风气,冲淡乃至消解了人们的政治热情,诗歌中美人意象的政治托寓色彩也随之淡薄。南朝受绮靡浮艳诗风的影响,诗歌中的“美人”与“佳人”意象,其政治托寓特性已经微乎其微,而大多是玩赏性的实写,即使偶尔在诗作中以政治托寓的面貌出现,也不再有原初意象中那种自我道德人格的砥砺,更缺乏因“怨愤”之情而带来的艺术感染力。
  
  (二)
  
  两汉最发达的文体是赋,除乐府民歌和无名氏“古诗”外,诗歌主要是一些用于典礼的郊庙歌辞,或非文人创作的骚体诗歌。因而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当“神女一美女”意象在辞赋中得到普遍运用的时候,诗歌中的“美人—佳人”意象却相对较少,值得关注的只有东汉张衡的作品。
  张衡擅长辞赋、乐府等各种体裁,尤其是对于“楚辞”有独到的领悟,楚辞的香革美人传统以及政治托寓色彩无疑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思玄赋》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遍身佩戴香草的美人。这个“美人”对于奸佞当道、贤人困厄的现实充满了深沉的愤慨,于是转而在虚幻的精神境界中追求美好高洁的理想,当然最终也像《离骚》一样归于幻灭。篇中的“美人”是作者自己的象征,而整个作品,从句型、语词、结构,到情感基调,也都是对《离骚》的有意摹仿。在创作上张衡大量运用香草美人意象,以寄托其浓郁的政治忧愤。在“楚辞”里,香草是与美人、佳人联系在一起的特殊意象,两者通常互为比兴,而张衡诗歌中也往往借香草萎落以衬美人(贤臣)被弃置。如其《怨诗》:“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黄其葩。虽日幽深,厥美弥嘉。之子之远,我劳如何。我闻其声,载坐载起。同心离居,绝我中肠。”诗中所咏品性芳洁的兰花被弃置于幽谷,其意在比喻贤能君子不遇明君。逯钦立解释说:“秋兰,咏嘉美人也。嘉而不获,用故作是诗也。”就诗歌而言,张衡的政治哀思体现得最为深沉、幽愤的是其《四愁诗》。其“序”叙述作诗缘由日:“时天下渐弊,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效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雾为小人,思以道术为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之不得通。”不仅指出了此诗创作意图上与屈原楚辞的一脉相承,而且指出了其艺术象征手法上的借鉴。篇中赠“我”金错刀、金琅歼的“美人”,是诗人所思念的对象,也就是无由得通、无以为报的“时君”。作品借用传统的“美人”意象,通过“东南西北”的铺陈、四段反复的深情呼唤,一唱三叹,将希望得到君主理解和重用的迫切心情表现得深郁哀婉,被后人视为“千古绝唱”。
  除了文人气质很浓的《四愁诗》外,张衡的乐府诗中也有政治托寓性的“美人一佳人”意象。其《同声歌》中就以新婚妇人自比,细腻地刻画了新妇那种“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汤”的心理,以及对于妇职、妇德的自勉:“绸缪主中馈,奉礼助蒸尝。思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篇中新妇面对夫君的惶惑、恭谨等心理和细致的服务预期,无不指向“臣子”对“君主”的政治关系,故《乐府解题》日:“《同声歌》,张衡所作也。言妇人自谓幸得充闺房。愿勉供妇职,不离君子。思为莞簟,在下以蔽匡床衾稠,在上以护霜露。缱绻枕席,没齿不忘焉,以喻臣子之事君也。”
  张衡诗歌中的“美人一佳人”意象具有非常浓厚的政治托寓色彩,艺术上也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式的抒情风格,委婉含蓄,哀怨雅致。但除张衡外,汉代类似的诗作颇为罕见。直到汉末建安,随着时代和思想的深刻变化,随着士人对政治功业的强烈渴望,也随着文人个性化创作的蔚成风气,此类意象才又在诗歌中频繁而普遍地出现。
  建安诗歌涉及女性的作品很多,传统的弃妇、寡妇、思妇和婚恋等内容,成为此时期诗歌的重要题材。这些描写各类女性的诗作,大多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也有不少属于政治托寓的范畴。特别是曹植诗歌中,有大量抒发君臣不遇、功业无成、年华虚度之人生感慨的作品。这些作品直接继承了屈原托女以抒怨的抒情传统,凡描写弃妇、思妇、婚恋之作,几乎皆寓有深婉的寄托。仅就“美人—佳人”意象而言,固然没有上述题材那么普遍,但只要出现,必为托寓。例如其《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遥,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采,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刘履《选诗补注卷二》日:“美女篇,比也……子建志在辅君匡济,策功垂名,乃不克遂,虽授爵封而其心犹为不仕,故托处女以寓怨慕之情焉。其言妖闲皓素,以喻才质之美;服饰之盛,以比己德之盛;至于文采外着,芳誉日流,而为众所希慕如此……夫盛年不嫁,将恐失时,故惟中夜长叹而已。”篇中的“美女”是诗人自喻,而“盛年处房室”的哀怨,也明显对应着君臣阻隔、不得遇合的政治内涵。曹植类似的诗作不少,如《种葛篇》、《妾薄命行》、《杂诗七首》之四、之七等,而他的《怨歌行》、《浮萍篇》、《七哀诗》等,也无不是托女性幽怨而抒写政治乖违的诗作。
  曹植于乐府诗上着力颇多。一方面,由于极高的自我期许和浓厚的文人气质,曹植笔下飘逸顾盼、气若幽兰的美人是其孤高自傲人格的象征,因而蕴含着迷离恍惚、难以企及的神女气质,充分体现了美人意象的虚拟性与象喻性;另一方面,曹植又将“美人一佳人”意象的政治托寓传统,与对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的学习、借鉴结合起来。因而相对于屈原、张衡笔下“美人”的泛化和简约,更显出描写的细致和形象的丰满。例如《美女篇》中对“美女”富艳夸张的描绘,便是对汉乐府民歌的借鉴;又如《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窃慕棠棣篇,好乐和瑟琴。行年将晚暮,佳人怀异心。”其中对女性初婚的喜乐,色衰爱弛后的不幸等心理的细致刻画,显然也不同于屈原、张衡式的单纯象喻。可以说,建安时期的美人意象在辞采华茂、才高八斗的曹植的手上得到了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其笔下的美人形象既有作为象喻符号的虚拟性,同时兼具了世俗女性的真实性。

  除曹植外,曹丕及稍后的阮籍、嵇康等人的诗歌中,也往往借用女性书写,来寄托和表达某种特殊的感情。纵观建安、正始时期诗歌中的“美人一佳人”意象,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其一是多用“佳人”,而且“佳人”有不少指向男性或君主。例如曹植《美女篇》以“美女”自喻,“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中的“佳人”喻指君王;《种葛篇》“行年将晚暮,佳人怀异心”,《杂诗》其七“佳人在远道,妾身单且茕”,其中的“佳人”均指向男性一方。又如曹丕《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之“佳人”,也应指贤人或知己。而且,“佳人”意象的现实性也有所增强,尤其是赠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