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汉魏六朝诗歌中夫妇之情…
两汉魏晋“以舞相属”现…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学…
另类的“修炼”———六…
汉魏六朝文体辨析的学术…
汉魏六朝小说中的汉武帝…
纸简替代与汉魏晋初文学…
魏晋六朝“文义”考释
汉魏六朝诗歌中的美人意…
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的…
最新热门    
 
汉魏六朝游仙诗的类型与结构

时间:2009-8-8 16:54:53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游仙诗是汉魏六朝的一个重要诗型。根据“游”与“仙”组合关系的不同,可以把游仙诗分为游仙诗(狭义)、咏仙诗和慕仙诗三大类。这三类又分别有不同的结构模式:游仙诗(狭义)主要由游仙的缘起、历程和终结三大板块构成;咏仙诗主要由主干(咏仙)和引发(析理、颂德)两大板块构成;慕仙诗主要由慕仙诱因和慕仙情怀两大板块构成。
 
【关键词】 汉魏六朝;游仙诗;类型;结构

一、游仙诗的类型

    游仙是汉魏六朝诗坛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曾风靡一时,广为流布。仅据现存资料统计,就曾有过60余名作者,260多篇作品,可以想见其当年的盛况。创作的兴盛带动了理论的发展。六朝时,对游仙诗的研究也随之起步。钟嵘《诗品》的品评已涉及游仙诗,卷中评郭璞《游仙诗》“词多慷慨,乖远玄宗”,“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云云,实际上是把游仙诗分为了“列仙之趣”和“坎壈咏怀”两大类,并将前者作为正体。萧统《文选》特立“游仙”一目,标志着游仙作为一种诗型已正式为批评界所确认。所选作品为何劭一首和郭璞七首。前者为“列仙之趣”的苗裔,后者为“坎壈咏怀”之代表。从入选的数量看,萧统不仅承认“坎壈咏怀”为游仙之一体,而且还是颇为赞许的。其后,唐代李善、清代朱乾等人也都是沿袭了这种分类的思路。不过,本文对游仙诗分类的探讨则打算换一个角度,从“游”与“仙”的组合关系入手,来加以梳理归类。据此,本文认为游仙诗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
    1.游仙诗(狭义)
    这类诗,就“游”而言,以叙述者介入为特征,通常采用第一人称或隐含的第一人称(即由于诗歌语言的限制,作品没有出现代词“我”、“吾”等,但实际上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叙述“我”游仙的历程;就“仙”而言,可以是仙境、仙人,或者仙术。例如,嵇康《游仙诗》:“飘飖戏玄圃,黄老路相逢。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属于这一系列的,还有汉乐府《长歌行》、《董逃行》、《善哉行》、《陇西行》、《艳歌》,曹操《气出倡》、《陌上桑》,曹植《远游篇》、《五游咏》、《仙人篇》,戴暠《神仙篇》,王褒《轻举篇》等以及曹植、鲍照、卢思道、释慧净诸人的《升天行》等。
    2.咏仙诗
    在这类诗中,叙述者不参与“游”的过程,而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叙述仙人之游。例如,郭璞《游仙诗》其三:“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中有寂冥士,静啸抚清弦。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飞泉。”吟咏的似仙似隐的“寂冥士”。汉乐府《王子乔》、《淮南王》,张华《萧史曲》,曹毗《黄帝赞诗》,湛方生《庐山神仙诗》,江淹《云山赞四首》(《王子乔》、《阴长生》、《白云》、《秦女》)等也可归入这一系列。
    3.慕仙诗
    叙述者没有介入“游”仙的过程,但却表现出强烈的仙意,即对仙界的企慕和对游仙的向往。触发慕仙之情的原因,可能是感物兴怀,或体玄悟道,或鄙弃尘世,或登山临水。“慕仙”之名取自何劭《游仙诗》“长怀慕仙类,眇然心绵邈”。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慕仙诗,叙述者感于松柏之常青而思讬玄远,渴慕长生。成公绥《游仙诗》也是因为感于迟暮,而希望能够跟随仙人学道、采药:“盛年无几时,奄忽行欲老。那得赤松子,从学度世道。西入华阴山,求得神芝草。”这种慕仙的意趣在中古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
    当然,以上分类是相对的,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而划分的。实际上一首游仙诗往往是综合而成的,可能由慕仙而转入游仙,或由咏仙而归结为慕仙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根据其侧重点所在来确定。
    另外,如果以诗中对“仙”的价值取向差异为依据来界定,可以把游仙诗分为正游仙诗和反游仙诗。所谓正游仙诗就是对“仙”采取肯定和向往态度之诗,所谓反游仙诗是指虽然采用了游仙诗的形式,但表现出的却是对成仙持否定或怀疑的态度。曹丕《游仙诗》(《折杨柳行》)是非常典型的反游仙诗,诗的前半部分是对汉乐府游仙作品中常出现的仙人赐药、轻举远游等情节的戏仿:“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轻举乘浮云,倏忽行万亿。”但紧接着后半部分却引出了对求仙的否定:“流览观四海,茫茫非所识。彭祖称七百,悠悠安可原。老聃适西戎,于今竟不还。王乔假虚辞,赤松垂空言。”
    综上所述,中古游仙诗从“游”的角度看,可以分为游仙诗(狭义)、咏仙诗、慕仙诗三类;从“仙”的意趣看,可以分为正游仙诗和反游仙诗。

二、游仙诗的结构

    不同类型的游仙诗,其结构板块也不同。试分而论之:
    1.游仙诗(狭义)的结构
    游仙诗(狭义)的结构可以分为游仙的缘起、游仙的历程、游仙的终结三大板块。
    (1)游仙的缘起
    缘起部分叙述的是游仙的动机。游仙作品所提供的动机大致有三类:
    动机之一是为了摆脱由时间局限而产生的生命悲剧——死亡恐惧。人生是短暂的,而短暂的人生又充满了艰辛和苦难,于是诗人不得不走向飘渺的幻境,以求得生命的永恒与欢娱。
   《离骚》云:“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将人生之痛表达得多么深切感人。而《远游》的“惟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则已透出深厚的哲学意味。沿袭这一传统,游仙诗反复不已地传达出企盼与仙人相遇,受仙道、得仙药而获长生的强烈愿望,汉乐府《长歌行》、《董逃行》、《善哉行》、《陇西行》等,皆此例。文人创作的游仙诗也每每禁不住流露出死的恐惧和生的焦虑。
    动机之二是为了摆脱由空间局限而产生的生命悲剧——尘世迫隘。人的生命不但受时间的限制,而且受空间的压迫,局限在狭隘的世界里,无法磅礴万物,而达到与天地并生的境界。于是人们便幻想着轻举远游,飞向无穷之境,融于天地之间,并由空间的无穷而臻于时间的无尽。
   《远游》所描绘的“经营四荒兮,周流六漠。上至列缺兮,降望大壑。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阔而无天。听惝怳而无闻。超无为以至清,与泰初而邻”,便是这样的境界。朱乾说:“游仙诸诗,嫌九洲之局促,思假道于天衢,大抵骚人才士不得志于时,藉此以写胸中之牢落,故君子取焉”(《乐府正义》卷十二),此之谓也。
    动机之三是为了摆脱由人世局限所产生的生命悲剧──社会束缚。短暂而渺小的人生复又受到人世社会的种种限制,而不得自由。诗人只能在幻想中远离污浊的尘世,飞向理想的乐园。
    这一动机的源头,亦可追溯到《楚辞》。《离骚》中诗人感叹道:“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九章·涉江》中,诗人又再次表白:“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楚辞》的其他篇章也反复陈述了这种摆脱时俗的愿望。
    这一动机频频出现于后世“坎壈咏怀”式的游仙诗之中,嵇康《五言诗》云:“俗人不可亲,松乔是可邻。何为秽浊间,动摇生尘垢。慷慨之远游,整驾俟良辰”;郭璞《游仙诗》亦称:“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云云,皆所谓“假栖遁之辞,而激烈悲愤自在言外”(刘熙载《艺概·诗概》)。
    当然,游仙诗的这三重动机并非各自孤立、互不相干的,一首游仙诗完全可能出现两种以上的动机,但总有一种动机是占主导地位的,这一动机对于确定游仙诗的类型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说来,以摆脱生命的时间悲剧为主导动机的游仙诗往往表现出“列仙之趣”,以摆脱生命的空间悲剧为主导动机的游仙诗旨在追求自由与超越,以摆脱生命的社会悲剧为主导动机的游仙诗大都属于“坎壈咏怀”的一类。
    (2)游仙的历程
    历程部分是对仙人度引(赐药、授道)行为以及求仙者仙游(包括对舆驾、佩饰的描写)、访仙、习道、求女、修炼(包括采药、服食、炼气)等行为的展开[1]。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一下游仙的路径问题。大致说来,诗中所提供的游仙路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路径之一是上下型,即登山或升天。先说升天,这是最容易理解的游仙路径,因为那是一个超越于凡尘的世界,是白云帝乡、神皇所居。求仙者能步入天宫,自当视为极乐:

       “今日乐上乐,相从步云衢。”(汉乐府《艳歌》)
       “朝止阊阖宫,暮宴清都阙。腾盖隐奔星,低銮避行月。”(沈约《和竟陵王游仙诗》其二)

    升天之外,便是登山。而登山的主要目的也还是为了升天。这与原始神话中“天梯”的信仰有关,据说神、人分离之后,维系二者联系便只能靠天梯,而天梯往往就是山。于是游仙者每每幻想着在山间遇见仙人或登上天庭:

       “过谒王父母,乃在太山隅。离天四五尺,道逢赤松俱。揽辔为我御,将吾天上游。”(汉乐府《陇西行》)

    登山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采药。仙话中关于不死山、不死药、不死树的传说和现实中方士采药的实践无疑极大地启发了诗人的想象力:

       “经历名山,芝草飜飜。”(汉乐府《善哉行》)
       “登岳采五芝,涉涧将六草。”(郭璞《游仙诗》其十五)

    由此,天庭和山林便成了游仙者梦魂牵引的去处。
    路径之二是东西型,指游仙主人公作东西向的飞行。这是中古游仙诗中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即:假如游仙者不是漫无边际地周游,而是朝某一个方向飞进,那么他们通常是选择东西向,而不是南北向。究其缘由,其实也简单,因为西方的昆仑和东方的蓬瀛是中国古代仙乡的祖籍地,这就是台湾学者王孝廉所说的“中国古代的仙乡可以归结为两个系统:一个是由仙人、方士、蓬莱(海上仙山)、归墟所组成的东方仙乡;一个是由神、巫、昆仑(帝之下都)、黄河之源所组成的西方仙乡。”[2](P68)且看诗例,西向昆仑的如:

       “游仙迫西极,弱水隔流沙。”(张华《游仙诗》其四)
       “瑶台风不息,赤水正涟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