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再评《三国演义》中的“…
《周易》的历史唯物主义…
主体论文学史观批判
1920 年代末文学知识分…
作品链与活动史——对文…
唯物史观派与整理国故运…
最新热门    
 
唯物史观的历史命运

时间:2009-8-8 16:52:03  来源:不详
和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等(注:参见 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年9月—187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1页 。)。
  显然,上述种种划分是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观察历史结果。它们虽貌似不同,却本质 一致,是互相说明、互相补充的。当然,人类社会各个部分的发展历程,在总的趋势上 是一致的,而具体阶段的表现形式和细节又可互不雷同、各有特色。一般来说,对一种 将阶段分得过细的划分,可能在内容上更为具体,但其所代表的普通性与一般性就受到 限制;反之,一种将阶段分得比较宽的划分,可能在内容上比较简单、抽象,但它更反 映出普遍性与一般性。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三个形态说”是值得认真地加以研究 的。


  总之,这种多角度、多层面地看问题,既是唯物史观解读的空间,也是唯物史观发展 的空间。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形态,我们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仍具有 生命力”、“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等新观点。
      四 唯物史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唯物史观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从而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 机制。在人类思想史上,诸思想体系及其物质外壳既有属于开放的系统,又有属于封闭 的系统。所谓封闭的系统,系指这一理论系统没有长时间,更没有广泛、深入地与外界 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换。具体而言,这种系统由某位哲学家、思想家一次性完成,就终 结了;或者由几位旨趣相类的哲学家、思想家在某一历史阶段完成,就终结了。封闭的 理论系统每每表现为其学院式或象牙塔式的特征。其一般不整体地、长时间地、主导性 地付诸社会实践,即不会成为那一时代的主流政治或主导的价值观。它只是在成为人类 、人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之后,才间接地参与社会实践。如中国的老 庄思想体系、墨家思想体系、杨朱思想体系、名家思想体系,西方的苏格拉底思想体系 、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黑格尔思想体系、费尔巴哈思想体系、康德思想体系、尼采思 想体系、罗素思想体系,等等。
  所谓开放的理论系统系指这一理论系统不间断地且广泛、深入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与信 息的交换。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体系、基督教思想体系、伊斯兰教思想体系 等则属于开放的思想系统。这种系统之所以保有开放性或交换性,在于其具备下列特点 。
  首先,这一理论体系必须是实践的理论体系。理论之冲破象牙塔、学院的禁锢,摆脱 纯意识之形式转化为社会物质力量,是通过实践实现的。社会实践的本身就具有主客体 之间、主体内部各部分之间、实践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广泛联系,就存在内部发展的动力 ,从而构成开放的系统。一般来说,理论体系的核心或原生态表现为哲学。哲学之付诸 社会实践又演化为政治,付诸历史实践又演化为民族文化。当然,这一实践还有量与质 方面的要求。即这一实践不是短暂的、片断的、浅尝辄止的,而是长期的、广泛的、深 入的。这样,这一实践每每有千万、亿万民众参加,亦即这一学说有千万、亿万信仰者 ;这一实践每每延绵数百年、甚至数千年。
  其次,这一理论体系具有广泛的、长时间的社会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其 核心概念或逻辑的出发点既深刻地反映了人的本质、本性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兼容性 ,从而既具有长时间合理性又具有解读和发展的空间。
  再次,有生生不息的一代又一代学人、思想家薪火传承,宣传诠释,发展创新。正因 为这一理论体系长时间地代表主流政治、主流文化,必然有政治的力量或传统的力量制 造或驱使一大批学者对之阐释研究;又因为这一理论体系广泛、深刻地参与了社会的实 践活动,与时推移,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之开拓、发展。
  如儒家思想体系,既作为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付诸社会政治实践,又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而付诸中华民族的生活实践。其具有千万、亿万信仰者自不待言。 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或逻辑出发点首先是“孝”,其次是“礼、仁”,三者均以其独特 的角度与层面深刻地反映了人的本质、本性与人类社会的演化趋势,又具有某种抽象性 ,而且“孝、礼、仁”的三级架构具有某种立体性、兼容性、张力。这样,都为后人创 造了解读与发展的空间。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迄今为止最具有实践性的思想 理论体系。其在19世纪中叶产生伊始就不断地被付诸实践,20世纪更是广泛、深入地付 诸世界范围的社会实践,形成世界工人运动,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专 政的新型国家和最终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其之有千万、亿万信众更不待言。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和逻辑出发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既从正面的 角度、最主要的层面反映了人的本性、本质,人类社会的本质,又具有某种抽象性;而 其关于人类社会结构、机制的理论模式亦更具有立体性、兼容性与张力。这些都为后人 提供了解读的空间和发展的空间。开放的系统较之封闭的系统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 一次性地完成就终结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 展。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问题、个别理论、观点可能陈旧过 时,甚至经实践检验是错误的,但马克思主义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纠正它,改造它 ,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产生出新的理论生长点。


  综上所述,由于唯物史观最高原则的大限度的真理性、合理性,由于其理论架构的立 体性、兼容性,由于其动态运作的开放性与社会实践性,使这一理论在其发展演化过程 中能在批判社会历史的同时批判自我、在超越现实社会的同时超越自我,从而永葆其存 在的理由与旺盛的生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唯物史观在20世纪蔚为人类思想文 化的主流思潮之一,那么在21世纪它将与时更新,与时俱进,继续保持这一主流与导向 的地位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