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谈“和”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
 |
时间:2010-6-4 9:49:25 来源:不详
|
|
|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 和谐理念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挖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的精髓,对于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倡导社会公德、整合社会资源,并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和谐社会实质上也是一个民主与善治的社会、秩序与法治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宽容与友善的社会、诚实与信任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各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既要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又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完善利益冲突的调节机制,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社会稳定和生活秩序。当然,挖掘传统“和”文化的积极因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社会公共道德,营造团结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这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精神之表现,其“和”的理念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治国安邦强调‘和睦相处’、‘和平共处’,治理家园讲究‘家和万事兴’,为人处事恪守‘贵和持中’的中庸之道,人生修养要达到‘心平气和’的境界。”…具体来说,中国传统“和”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和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普遍和谐理念 普遍和谐可以看作是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其中的“和”主要有四个层面:人与自身之和、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自然之和,儒文化要求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其与己、与人、与国、与天下的和。 (一)自身之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修身,突出如何以仁心来做人处世,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在道德方面不断自我完善,达到忘我的境界,成为一个大公无私的圣人、君子或善人。其方法就是要通过“自省”、“慎独”、“苦养”和“外求”等“先正其心”,而要正心“就要加强自身的修养、锻炼、磨炼,端正自身的品质、情操、德行。因此认为,修身是做人之本,‘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也视其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大学》篇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二)人与人之和 人与人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中国古代把人与人的关系概括为五种,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儒文化用一贯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的准则,孟子在此基础上扩展为“五伦十教”,作为处理这五种关系的标准,并依此来要求各个不同角色,即“君惠臣忠,父慈子教,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虽然其中包含有一些封建糟粕的成份,但其中“忠恕”思想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论语·里仁》章中曾子说:“夫子之道,恕而已”。所谓忠恕,要求人人先从自己做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要求处理个人同他人关系时,应持无私、互惠的原则。罗斯特认为,“互惠的行为规范的思想在儒教中是非常重要的,而它与黄金法则有直接关系。’’ (三)人与社会之和 主张臣民要忠君爱国,要为治国、平天下做贡献,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忠信,徙义,崇德。”、“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如果只是片面的去理解,传统文[1] [2] [3]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