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关于和谐与冲突:后殖民…
浅谈整体思维方式对中国…
浅谈从中国传统文化理解…
浅谈质监文化建设的内涵…
浅谈中国传统风水学科学…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视觉符…
浅谈“篇不谋而合,辞不…
浅谈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
浅谈吴中文化与徐祯卿文…
浅谈西方文学创作的平民…
最新热门    
 
浅谈后殖民文化批判的三组二元对立模式

时间:2010-11-28 12:03:39  来源:不详
部特征,它变成了标准,人们在这个标准的角度下判断人,而不考虑此人受教育所获的知识和社会经验。浅肤色的人种竟至于看不起深肤色的人种…殖民主义的“黑人/白人”二元文化模式确立了白色人种对有色人种的种族歧视意识形态,而后殖民主义的“黑人/白人”二元文化批判模式则针锋相对地表明了后殖民主义者反对种族歧视的政治立场。通过揭露殖民主义者事先构造的、形而上的黑人与白人两极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立场,法侬的著作旨在把被压迫者的意识从“白人制品”的樊笼中解放出来。为这一目的,他把殖民主义思想所理解的二分法,即白人是至高无上的法律,黑人则是对这种法律的违反,以及与其相伴的一连串司空见惯的对立,展示为固定的话语价值模式(善恶,美丑,白黑:这种典型的对仗……我们称之为“善恶对立的澹妄”)。而从存在上说,这种二分法的作用是要把构成存在的和存在所不可或缺的、并与意识相毗邻的自我与其他自我的对话交往,改变成冲突的“自我一他者”的殖民关系。
    法侬反对殖民主义的思想是以西方人的“黑人/白人”二元对立为核心的种族歧视和种族优越破题的,进而揭示了西方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是如何对亚非拉有色人种的精神和文化进行异化和殖民化的。法侬直面被殖民世界,在《黑皮肤,白面具》的前言中问道:“黑人想要什么?”对这个“文化异化”向“心理认同”的矛盾情感步步紧逼的涵义深远的问题,法侬用极度痛苦的“自我形象”刻画予以回答:
        我不得不直视白人的目光。我背负着一种陌生的重担。在白人的世界里,有色人在身体发展的图表上遇到重重困难。……我被手鼓声,食人魔,知识贫乏,拜物教,种族缺陷……所击垮,我让自身远离我自己的存在……除了断肢、切除、用黑色的血液溅污我的整个身躯的大出血外,我还能是什么呢?
          “黑人想要什么?”法侬不是用“自由一人文主义”者的普遍主义术语提出殖民地人的问题(“殖民主义何以否定人权?”),也不是就人的存在提出本体论问题(“谁是被异化了的殖民地人?”),而是在以需求与欲望的精神分析学语言阐述殖民文化异化的问题时,对在社会主权话语中发展起来的个人与社会权威的形态提出了根本的质疑。
    法侬在《黑皮肤,白面具》中写道:“人们通常所说的黑人的灵魂乃是白人的人为制造”。霍米·芭芭认为,这种转换表达相反的意思。它揭示了殖民关系本身深刻的心理动荡;它的被分裂的表征把展示“身份”诡计的“肉体”与“灵魂”的分化搬上了舞台;这种分化割裂了个人和社会权威的脆弱外表—黑肤色和白肤色。“黑人/白人”二元文化模式通过人的外在的非本质的肤色形式实施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根本颠倒,进而达到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的政治目标。事实上,肤色只不过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特征而已。殖民主义的“黑人/白人”二元文化“标签”模式,在本质上是欧洲殖民国家为其殖民罪恶作辩护的一块种族主义遮羞布。
  二、“他者/自我”的二元文化批评模式
    “他者/自我”二元文化批评模式发端于法侬、完善于萨伊德。后殖民理论的三位主要原创者—萨伊德、芭芭和斯皮瓦克都具有后殖民的“他者”的身份,他们借鉴后现代理论中的反本质主义立场,使后殖民批判拒绝西方殖民意识形态对“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