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关于和谐与冲突:后殖民…
浅谈整体思维方式对中国…
浅谈从中国传统文化理解…
浅谈质监文化建设的内涵…
浅谈中国传统风水学科学…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视觉符…
浅谈“篇不谋而合,辞不…
浅谈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
浅谈吴中文化与徐祯卿文…
浅谈西方文学创作的平民…
最新热门    
 
浅谈后殖民文化批判的三组二元对立模式

时间:2010-11-28 12:03:39  来源:不详
“他者”,抱有敌意但并不晦涩,透明的,不在那里了,消失了。恶心。
    法侬在此过于急躁地为“他者”命名,用殖民种族主义的语言把“他者”的在场人格化:“对白人来说真正的‘他者’是而且将是黑人。反之亦然。”……白人通过把他们恐惧和欲望的东西抛在“他们”(黑人—译注)身上也不纯粹是为了否认他们的恐惧和欲望,法侬有时忘记了偏执狂从来不保留他的权力地位,因为与被虐待的“他们”的强制性认同总是意味着对“我”的清除和掏空。
    “他者/自我”二元文化模式具有从“黑人/白人”二元文化模式转化而来的特征,但它仅仅是在殖民主义话语下的转化,背离了人的社会本质这一基础。两种文化模式都涉及人的问题,但是“黑人/白人”的二元模式是指人的本质问题,“他者/自我”的二元模式在存在论意义上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问题,即不同存在者的关系问题,在认识论和社会性的问题上,无论他者、自我都是社会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人的这种主客体关系问题及其主体性地位,不同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正是对上述问题不明确,导致批判的不彻底与不科学。

  三、“男性/女性”的二元文化批评模式
    后殖民主义的“男性/女性”或“男性化/女性化”的二元文化批评模式,发端于法侬,成熟于萨伊德、斯皮瓦克和麦克林托克。在殖民主义的殖民逻辑中,性别统治与殖民政治之间具有同质同源性。殖民的男性是通过参照所谓的殖民地男人的女里女气而界定自己的男子汉气概的,并进而论证殖民主义的合理性。正如萨伊德在《东方主义》中所言:
    东方就被东方主义的话语典型地制作成(形象多样)沉默、淫荡、女性化、暴虐、易怒和落后的形象。正好相反,西方则被表现为男性化、民主、有理性、讲道德、有活力并思想开通的形象。
    安妮·麦克林托克(A " McClintock )在她1995年出版的《帝国的羽毛:殖民争夺中的种族、性别与性》中认为,帝国的男性特征首先是通过把自己征服的土地加以象征性的女性化处理而得以阐述与确立的。“带着男性的命名特权,白人男性使得美国身份成为他的身份的扩展,把男性欧洲的领土特权标在她的(指新大陆的)躯体以及她的土地的果实之上。”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殖民者和征服者就是“她者”(被殖民者和被征服者)的“他”。

    “弱者,你的名字叫女人”—殖民主义者通过把非西方的男人女性化,使殖民主义暴力征服的逻辑得以合法化。在殖民主义的“男性/女性”二元文化模式中,男人对于女人性属上的自然优势直接对应于西方对于非西方的优势。欧洲男性在宗主国与殖民地的毋庸置疑的支配者形象被表述为极端的男性主义。因此殖民者对被殖民者总是通过领土的占有进而将较大的“种族歧视”具象为“性别歧视”。反殖民主义者对殖民主义者也有如此的“殖民情结”。《黑皮肤,白面具》在谈及阿尔及利亚殖民冲突与性别的关系问题时认为,被殖民的男性是殖民男性的真正的“他者”。《黑皮肤,白面具》中的一段话就揭示了殖民地男性面对“领土/性别”的丧失的焦虑时,如何通过对白人的“性”的占有和征服而产生了相应的“领土/性别”重获的幻想:
    “我与白人的文化、白人的美、白人的白(white w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