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关于和谐与冲突:后殖民…
浅谈整体思维方式对中国…
浅谈从中国传统文化理解…
浅谈质监文化建设的内涵…
浅谈中国传统风水学科学…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视觉符…
浅谈“篇不谋而合,辞不…
浅谈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
浅谈吴中文化与徐祯卿文…
浅谈西方文学创作的平民…
最新热门    
 
浅谈后殖民文化批判的三组二元对立模式

时间:2010-11-28 12:03:39  来源:不详
立两分观,反对以西方思维方式建构第三世界“民族一国家”的文化历史身份,反对把西方的文化“自我”放在比东方的文化“他者”更高的层次之上;借用后现代理论对差异的强调,后殖民批判者也为恢复非西方国家种族和文化的本体性而强调差异。
    1978年爱德华·萨伊德(Edward Said)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的出版,标志着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的正式诞生。萨伊德认为法侬是第一个重要的反殖民主义的思想家,而他本人的东方主义批判,实际上也丰富与扩大了“殖民话语”的“自我/他者”分析:

  欧洲文化通过把东方作为一种化身甚至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来反对,以此获得力量和身份。
  东方主义帮助西方对东方建立霸权,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推论东方是低于西方的“他者”,并主动强化—当然甚至部分是建构—西方作为一种优越文明的自身形象。做到这点主要是通过古板的政权所体现的一分为二的代表文本体系来区别并选择出东方和西方的身份,目的是为了让世界欧洲和亚洲部分之间差异的意义固定化。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我/他者”的二元文化偏见。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文化偏见,在世界各民族国家强化文化认同和加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确实被当成一种精神力量。一位名叫麦克尔·迪布丁的外国人在其《死亡环礁湖》中说:“如果没有真正的敌人,就没有真正的朋友。除非我们憎恨非我族类,我们便不可能爱我族类。”与西方人的东方主义相对应,东方人的西方主义概念也具有“他者/自我”式的主客体定位意义。阿里夫·德里克在《中国历史与东方主义问题》一文中说:“在最近发表的《西方主义:毛以后的中国的反话语理论》中,陈晓眉走得如此之远以致于抨击萨伊德的东方主义是一种新的新殖民主义。陈氏标题中的‘西方主义’指中国对‘西方’的物化,完全相像于东方主义对东方的‘物化’。西方主义(Occidentalism)几乎就是东方主义的一个镜像,陈的西方主义还把东方主义作为一个前提包括进来;电视连续剧《河疡》是她的出发点,显然也融会了‘西方主义’,其中,西方在对中国的描述上牵扯到‘东方主义夕。’
    法侬在1952年指出,与殖民地状况更切合的不是马克思主义式的主奴辩证关系的解读方式,而是对立的、有差异的拉康式的“他者”方式。只有对白人来说“他者”在身体形象的层次上才绝对是“非我”—也就是说是不被认同的、不被同化的。对于“他者/自我”这个变换不定的二元身份认同,法侬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在其著述中作了如下的记叙:
  “看,一个黑人……妈妈,看那个黑人!”我(指身为黑人作者的法侬,下同。引者注)被吓坏了……我再也笑不出声来了,因为我已经知道那些传奇、故事、历史和更重要的历史性。……然后,由于在不同地方受到攻击,身体的图表破碎了,它的位置被种族肤色的图表占据了……这已不再是在第三者身上意识到我自己的身体的问题,而是在一个三重人身上………我为我的身体、我的种族、我的祖先负责。
    当“自我”意识遭遇来自“他者”的抑制时,它便开始了欲望的经历。……“我”(指代黑人的“自我”,下同。引者注)一产生欲望就马上请求给予考虑。“我”并非在纯粹的此时此地,封闭在事物性中。“我”还要到别的地方,做别的事情。仅就“我”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生活这一点而言,“我”要求对“我”的否定行为予以注意……
  “我”占领了空间。“我”向他者运动……昙花一现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