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析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
浅析新形势下对兵团文化…
浅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
浅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
论析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
畏缩的心态——浅析王闾…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对…
浅析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
浅析明代广西作家张鸣凤…
最新热门    
 
浅析古诗英译中文化信息的遗漏现象

时间:2010-12-13 12:24:15  来源:不详
;"Silver River",那么就一定要加注释进行解释,否则英美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第二种是针对同种事物不同涵义所引起的文化亏损进行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也是以“舍”为主,只要将其意译出即可。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此涵义对全诗起较大作用,可以在译文中保留原来的形象,然后通过加注释进行说明。例如: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王维:《洛阳女儿行》
    He cherishes his darling love so much
    As him self to teach her dances;
    And gives away his coral in sheer spite
  Since his emerald en trances.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 "emerald" connotes a girl of great beauty but (Alas!)
    from a lowly family.
    王维的《洛阳女儿行》讲述的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嫁入豪门的故事。在诗中,“碧玉”指的是小家碧玉,即出身不高的美貌女子,这是来源语读者很容易领会的,而“碧玉”一词在目标语文化中却没有这样的涵义,然而这个词在诗中起着较大的作用。因此译者则将这个词保留在译文中,然后再通过注释来使译文读者易于理解领会。这不失为处理这类文化亏损的一种好方法。
    第三种是针对由典故所引起的文化亏损的处理。由于由典故引起的文化亏损较多,对其处理方法也可分三类:保留形象加注释;用意译而舍弃其形象;通过同位语等方法既传达其义又保留其形。
    第一类方法,即保留文化形象,然后再通过加注释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是一种以“取”为主的处理方法。请看下例: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镇:《菊花》
    Around the cottage like Tao’s autumn f lowers grow;
    A long the hedge 1 st roll until the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