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关于大众文化传播中的男…
地方性知识:试析跨文化…
方朝晖:关于东西方思维…
关于“编码码理论在跨文…
浅谈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与…
关于影响跨文化广告传播…
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
关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徽州文书发现引发新学 …
徽州文书发现引发新学 …
最新热门    
 
关于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时间:2010-12-28 11:24:45  来源:不详
本、词语、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如何在中国地方性知识和话语情境中被移植、再现并取得合法性权威地位的历史。晚清之时,中西方原本隔绝的地方性知识在近代中国相遇,猛然问在中国地方性知识的面前出现了一个“他者”。因此,对“他者”的考量,就成为我们认识自己和他者的起点,而这一切又是或多或少地是建立在西方译本上的。当时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正是用西方的文本、词语和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发现”和构建现代中国的国家形象的。
  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看,近代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本质上是中西方这两种性质相异地方性知识普遍化造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知识,依然固守“华夷格局”,它要求周边及远近各国,在“君臣父子”等儒家学说框架原则下,同中华帝国建立和平、稳定的关系。而西方知识则伴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展,将其价值观念普遍化。两种具有普遍化的知识的相遇呈现出权力的不对称,这便是晚清译书业所处的情境。
  依据地方性的观点,我们可以把晚清译书看成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向另一种地方性知识的“旅行”。这场旅行在近代中国经过了三个阶段:首先,译书业存在着出发点,或者类似于一组起始的环境,在此思想得以降生或者进入话语之内。如晚清对译书业的认可是通过荒谬的“西学中源说”。其次,中西方知识的通约存在着一个被穿越的距离,使得一方的思想进入另一种时间和空间,并被赋予了新的重要性。如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即用易经中的“天演”一词对接了西方的“进化”一词。第三,存在着一些接受的条件,或者是抵抗的条件,抵抗的条件对抗着被移植过来的理论或思想,同时也使得对这种理论和思想的引进成为可能。正是越过上述的时间和空间,晚清译书业这一跨语际传播在遭受了抵抗和批判之后,最终取得合法地位的话语被作为“事实”来表征着某种思想或理论,它们作为新的话语权力,直接对历史、社会和文化产生效应并施加影响。随着文本、语言的话语权力在译人语中得以确立,所有的表述也就被当作“事实”来接受了。
  4余论:地方性知识视角研究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如上所述,地方性知识视角所具有的独特跨文化分析功能,如强调了跨文化传播中双方文化的平等性,应对限定于生长地域的彻底区域化知识保持应有的尊重,分析了不顾及地方性知识具体情境性而将地方性知识片面普遍化是导致当今世界跨文化交流中不对等的原因等等,无疑为我们理解 和把握跨文化传播中的关键问题有着建设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跨文化研究视角的不足。但是,在运用这种视角进行分析时,必须注意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首先,地方性知识的视角仅仅是作为一种跨文化研究的分析思路,而并不意味着地方性知识对于跨文化传播的决定论。在把握跨文化传播中编码者和解码者的文化特征时,不仅要分析其文化内部的结构和内涵,而且还要将这种内涵和结构与社会经济层面结合起来认识。例如,对中国近代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相遇的分析,必须从两种经济制度所导致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人手。
  其次,本属于人类学领域的地方性知识一词最近一再出现在兴起中的科学实践哲学里,人们也一再把这两种地方性知识概念混同一谈。澄清这两种地方性知识是地方性知识观念应用于跨文化传播的前提所在。
  以吉尔兹为代表的人类学的地方性知识概念,是与民间性模式(folkmode1)有关的知识概念,即来自当地文化的自然而然的东西,固有的东西。所谓被奉为圭臬的西方知识系统,从价值上看与形形色色的“地方性知识”一样,没有高下优劣之分。由此可见,地方性知识的确认对于传统的一元化知识观有着颠覆作用。吉尔兹曾讽刺把一元化知识时代的社会科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