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蔡元培在上海接待萧伯纳…
敦煌风韵亮相上海国际艺…
世博馆又迎敦煌瑰宝 藏…
全景呈现上海辛亥革命时…
《上海图书馆藏稀见辛亥…
麦秸画创始人史仁杰上海…
《上海图书馆藏孤本方志…
上海“惜阴堂”:“民国…
纪念孔子诞辰儒家文化书…
许广平纪念碑在上海落成
最新热门    
 
上海世博会与上大精神的培育

时间:2011-11-3 9:15:02  来源:不详
  摘要:在世博效应作用下,上海城市人文加速国际化、当代化,全面提升文化品质,当地高校也因此乘势而上。上海大学全方位、多层次地服务世博、参与世博,不仅为上海世博会作出了积极贡献,更书写了“自强不息”的上大精神新篇章。晚近,上大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后世博研究。实践表明,与时俱进,同城市“大事件”共舞,有利于上大精神的弘扬。
  关键词:世博效应;大学精神;自强不息;后世博
  
  一、世博效应作用下的城市文化与大学精神
  世界博览会,是现今世界三大盛会之一。与其鼎足而三的“大事件”还有奥运会与世界杯。其中,发源于1851年的世博会资格最老,奥运会一度依附世博会进行,而世界杯更是从奥运会分化出来。近160年的世博效应不仅改变了举办城市的空间结构,更深度浸润了世博之城的人文精神。
  世博会对城市的空间影响显而易见。伦敦首创办博,成就了“水晶宫”的传奇。从1867年起,每12年举办一届世博会的巴黎(办博始于1855年),推动城市进行周期性的改造,埃菲尔铁塔等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1871年遭遇毁灭性火灾的芝加哥,借举办1893年哥伦布[注: 哥伦布[航海家],哥伦布[户外品牌]]世博会之机,发起“城市美化运动”,“白色之城”由此崛起。二战后,快速增长的城市开始转型发展。1970年大阪世博会采用了在卫星城市举办的方案。到90年代,世博主办方更多地将城市提升与市场化作为战略关注点。其模式不断创新,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贯彻“生态世博”的理念,世博越来越成为激活城市创造力的催化剂。
  质而言之,世博助推了城市全球化进程,对城市文化的影响更趋深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促进城市人文国际化。在长达半年的世博会期间,参展国的文化体系、具有普遍价值的世界文化体系,连同主办国的文化体系,蜂拥进入世博之城,与当地文化共同合成了文化大拼盘。电视传媒的报道也进一步放大了国际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交融,冲刷了地方主义的狭隘心态,有利于城市人文的全球化。二是促进城市精神当代化。与时俱进的世博会为城市文化的演进提供了绝佳的触媒。从以展示最新科技与艺术创作为主,到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第一次确立展示主题“一个世纪的进步”,世博会越来越明晰地切准时代的脉搏。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以“宇航时代的人”为主题,1964年纽约世博会主题“通过理解走向和平”,无不凸显世界潮流走向。汉诺威举办2000年世博会展示“人类·自然·科技”的最新思考。2005年爱知世博会张扬“自然的智慧”的生存理念。凡此不仅彰显时代的先进理念,更有助于办博城市实现时代精神的跨越。三是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热衷于周期性举办世博会的巴黎,在19世纪末[注: 李慧珍,分别在1997年1月在北京和1997年5月在日本出道的,她的成名歌曲是《在等待》。1993年,她获温州市“金融杯”和一等奖“龙港杯”金奖及浙江省通俗歌曲大赛金奖。]赢得了“梦之都”的美誉,此为城市的文化品质因世博会得到提升的先例。进入后现代,提升城市与区域的品质更是成为办博城市的主要目标。
  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在加速上海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对于上海城市文化的国际化、当代化与品质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凸显人类对城市生活的关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沟通与融合、创新与进步、成就与体验、传承与未来、和谐与发展”的理念对于将世博文化融汇于城市人文,积淀为城市精神大有裨益。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