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梁武帝萧衍的菩萨梦:走
梁武帝萧衍的菩萨梦:走
晋武帝司马炎传位兄弟司
汉武帝不经意改写欧洲史
司马迁怎样记汉武帝?(图
汉武帝独尊儒术背后是赤
晋武帝传位傻太子之谜(
光武帝与阴丽华:辗转在
汉光武帝原陵:严重违背
晋武帝时期的钻石王老五
最新热门    
 
光武帝何以要舍近求远罢退功臣起用文吏?

时间:2009-10-28 10:57:32  来源::《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
武选用“文吏”时,对于“名儒旧臣”尤为青睐。也就是说,光武不但关心候选者在学界的声望,而且注重其参政的经历。本节上面提到的卓茂、伏湛、侯霸、欧阳歙、蔡茂、杜林、鲍永,及未提到的大司空宋弘、张纯、光禄勋张湛、尚书令郭、申屠刚,于西汉末和新莽时或拜九卿,或任郡太守、县令长,或应辟为郡县掾史,均已得到了“旧臣”的资格。

我们再来看看建武功臣在同一时期的仕履,《后汉书》等史籍记载:邳彤为和成卒正(王莽分巨鹿为和成,卒正职如太守),耿况为朔调连率(莽改上谷为朔调,太守为连率),马援为新成大尹(莽改汉中为新成,太守为大尹),李忠为新博属长(莽改信都为新博,都尉为属长),岑彭守棘阳长,景丹为固德相,迁朔调连率副贰,寇恂、盖延、陈俊、坚镡、冯异、王梁为郡吏,贾复、马成为县吏,耿纯为纳言士(莽以尚书为纳言,下置士)。可信他们又与卓茂、伏湛之辈,有着类似的行政能力和经验。

光武中兴之初,为使东汉国家机器得以充实、运转,急需大批儒学之士和文法之吏,这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光武麾下功臣中本不乏此类人才,他偏偏弃而不用,执意“退功臣而进文吏”,其原因究竟何在呢?

《后汉书》卷二二朱祜等传后论剖析光武用人之道,颇有深意。范晔这样说道:“观其治平临政,课职责咎,将所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者乎!若格之功臣,其伤已甚。何者?直绳则亏丧恩旧,挠情则违废禁典,选德则功不必厚,举劳则人或未贤,参任则群心难塞,并列则其敝未远。不得不校其胜否,即以事相权。故高秩厚礼,允答元功,峻文深宪,责成吏职。”“直绳则亏丧恩旧,挠情则违废禁典”,暴露出光武与功臣关系中十分微妙的一面。上文所举王梁“前后违命”,光武却不得不赦其死罪,即是“违废旧典”的事例。至于“亏丧恩旧”,又有彭宠之乱为证。

《后汉书》卷一二《彭宠传》曰:“及王郎死,光武追铜马,北至蓟。宠上谒,自负其功,意望甚高,光武接之不能满,以此怀不平。”光武即位,“吴汉、王梁,宠之所遣,并为三公,而宠独无所加,愈怏怏不得志。”彭宠为渔阳太守,光武以其心腹朱浮任幽州牧,“朱浮与宠不相能,浮数谮构之。”袁宏《后汉纪》卷四:光武接到朱浮密奏,“辄漏泄,令宠闻,以胁恐之”。建武二年春,光武“遣使征宠,宠上书愿与朱浮俱征。又与吴汉、王梁、盖延书,自陈无罪,为朱浮所侵。”光武不许,吴汉等“亦不敢报书”。彭宠自疑,“遂发兵反,攻朱浮”。

北州功臣彭宠的叛乱,缘于同“年少骄躁”之朱浮的冲突,但朱浮身后时时有光武的影子。光武支持朱浮加紧对彭宠的监控,最终导致双方兵戎相见。这一突发事件,正是皇权与功臣之间限制和反限制斗争的产物。

彭宠起兵后,朱浮等人根据光武对待彭宠问题的一贯态度,推测他将会亲征。而事实上光武仅仅派了邓隆一支偏师暗中增援,及邓隆、朱浮两军败后,他索性就放弃渔阳,听任彭宠割据称雄。光武处理此事畏首畏尾,似有难言之隐。他可能是担心一旦实行严厉的镇压,会引来其他功臣的反感和猜疑。彭宠曾是北州诸将中一位领袖人物,虽说吴汉、王梁、盖延等北州功臣的态度并不明朗,但他们多半是同情其故主彭宠而敌视朱浮的。

建武功臣中弥漫着居功自傲的情绪,光武如果“接之不能满”,他们难免流露对皇权的离心倾向,彭宠之乱正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南北、新旧功臣间的界限也逐渐泯灭,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这方面最显著的例子,是旧臣贾复与新臣马援的联姻。此事见于洛阳出土的《马姜墓志》,马姜嫁与贾武仲,武仲系贾复第五子,马姜为马援女,明帝马皇后之姊。马援卒于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姜此前当已聘入贾家。贾复、马援各为旧臣、新臣的代表人物,尽管旧臣耿兄弟对马援颇有微词,可是贾武仲、马姜的婚姻,势必又密切了两个功臣之家的关系。现存功臣间通婚的记录不多,但可以断定绝非仅此一例。这种日益错综复杂的亲戚网络,更增添了光武制御功臣的难度。

总之,可以这样说,无论功臣具备怎样的儒学造诣和政治阅历,迟早都为皇权所不容,迟早要在政治上为文吏让路。光武与功臣关系中,既有宽容、和谐的一面,又有制约、矛盾的一面。历代史家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因此难于对建武年间权力结构的演化作出透辟的阐释。

光武“退功臣而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