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皇权时代政治难题:知县
皇权主义试探
也论军机处、内阁和专制
商鸿逵先生论清代八旗的
清初摄政、辅政体制与皇
嘉庆朝文化专制政策的调
论洪秀全的朴素平等思想
论太平天国的平等思想与
明朝末年万历皇帝后宫皇
体弱多病上演震惊朝野的
最新热门    
 
皇权专制绞杀士人精神(图)

时间:2010-1-29 14:44:35  来源:深圳商报
;  为了再次复仇,豫让又涂漆使身上长满恶疮,吞炭使声音变嘶哑,经过这番易容残身,连他的妻子都认不出来了。他又去见朋友,朋友把它认出来了,问道:“你不是豫让吗?”豫让说:“是我。”朋友流着眼泪说:“以你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必会得到亲宠。等他亲宠你了,你便可为所欲为,这样反不更容易吗?何必要残害身体,苦变形状?这样去找赵襄子寻仇,不是很艰难吗?”豫让则说:“既然已经委身做了人家的臣下,又想杀掉他,是怀二心以事其君。我这样做的确非常艰难,之所以如此,就是要让天下后世那些已为人臣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耻!”

    不久之后,赵襄子外出,豫让埋伏在他必经的一座桥下。赵襄子至桥,马惊,赵襄子说:“必是豫让在这儿刺杀我。”让人搜查,果然发现了豫让,由此他们两人之间就有了一场关于君臣关系的对话:

    于是襄子仍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呼?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必国士报之。”

    范氏、中行氏都把豫让当作一般的家臣对待,他也就作为一般的家臣回报他们,而智伯以国士待他,他就要以国士的行为报答智伯。这也正是孟子所说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最后,赵襄子被豫让所感动,把自己的衣服脱给豫让,让他刺了三剑,“以致报仇之意”。三剑刺过之后,豫让“伏剑自杀”。豫让“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2儒家“士”的价值取向:

    以“道”为依据贯注理想主义精神


    春秋战国正处于封建和皇权的交替期,天下纷纷,你争我夺,强者想吞并弱者,一统天下,弱者要险中求存,甚至以弱胜强。于是,人才便成了各方霸主争取的焦点,士人也就有了纵横捭阖的空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士人即使失去了贵族身份,也还是拥有一定地位的,既可以“视君如腹心”,也可以“视君如寇仇”。同时,这也为儒家建立以“道统”限制“政统”的理想提供了暂时的外部可能。

    在这场贯穿中国历史的权力博弈中,士人首先以贵族精神为传承,约定了自己的行为规范,并由此发展出了以儒家为代表的圣贤文化。孔子生活的年代恰处于作为贵族的“士”渐趋消亡,作为知识阶层的“士”(四民之首)正在兴起的历史关头,所以他特别强调“士”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以“道”为依据,努力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精神: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道家讲“道”,儒家也讲“道”。说来说去,就把这个“道”说玄了,就有了许多种含义,许多种解释。现代学者有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将儒家的“道”,理解成“理”或“真理”。著名学者李零先生对“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解释就是:“死心踏地做学问,死心踏地追求真理。”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说的还是“道”,以“道”为标准,明确士人是否应该选择“出仕”,是否应该与权力合作。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仍然引用李零先生的解释:“孔子认为,薪水和地位是好东西,问题是什么情况下该出来当官,什么情况下不该出来当官。他认为,邦有道,该出来当官,拿政府的钱,不然,很可耻;邦无道,应该躲在家里,保全性命,不然,很可耻。”

    孟子继续阐发孔子关于“士”与“道”合一的理想,进一步提出了士人的修养原则: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nbs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