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丁汝昌与甲午海战(之二
丁汝昌与甲午海战(之一
丁汝昌是爱国将领吗?
最新热门    
 
再析丁汝昌之死

时间:2007-3-9 16:40:25  来源:不详
日,甚至逐刻记下其先人的活动和经历。照先生的思维逻辑,只有丁汝昌的孙子丁观察和他的继配魏太夫人随侍在侧,才能记下丁死的确切时间;那么由此推论,丁生的准确时间,也只有他的孙子和继配夫人随侍在侧,才能准确地记下,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再者,仅仅根据《君旭山墓表》所记,很难确定丁汝昌死时,丁观察、魏太夫人是否随侍在丁汝昌身边。因为,丁观察既可以从他的老家,或他的任所,或任何地点赶往烟台,“扶榇回籍”;魏太夫人也可能在她的老家,或任何处所得到丁汝昌死的消息后“痛夫而亡”。况且把《丁氏族谱》所记丁汝昌的生卒年月,和《君旭山墓表》所记丁观察旭山的活动硬拼凑在一起,也不见得有什么科学性可言。

至于《山东巡抚衙门档》的发现,先生认为找到了丁汝昌当众宣告的“若十七日救兵不至,届时自有生路”,以“十七日”为期限的谜底。先生认为,“他(丁汝昌)之所以勉慰士兵固守到十七日,是因为他已经做好了两种准备:若援军按期赶到,则刘公岛之围可解;万一逾期不至,则决心以死殉国”。说“若援军按期赶到,则刘公岛之围可解”,这是对的。因为,威海如能坚持到十七日,计算行程,相当数量的一批援军必定能够赶到,当可解威海之围。说“万一逾期不至,则决心以死殉国”,则纯属臆测。假若这种推理成立,那么,救兵不至,丁一死了之,他所许诺的“生路”在哪里?合乎逻辑的解释是,救兵不至,他就降日,用刘公岛的军需物资,残余舰只换取敌人所给予的生路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