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蔡元培在中国现代心理学
近代教育家 国学研究者
蔡元培著作目录(2)评
评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学术
1918年,蔡元培、陈独秀
蔡元培,捍卫正义与自由
魂兮归来,蔡元培先生逝
蔡元培与中国*党的恩恩
最新热门    
 
蔡元培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时间:2007-3-9 17:27:46  来源:不详
化比较大致沿着器物、制度、心理三个层面逐次展开。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中西文化比较主要集中在器物层。鸦片战争的爆发,中西文化的刀兵相见,使得一部分先进人士从封建的迷梦中醒来,放眼看世界。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的思想,论述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及具体实施方法。这时期的中西文化比较主要是介绍西方的情况;介绍与中国相比,西方有何长技?前者重要著作有《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后者有《校邠庐抗议》、《海国图志·筹海篇》等。都局限于从器物层比较中西文化异同,判别中西文化优劣,认为中国“有待于夷者,独船坚炮利一事耳。”(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更有甚者,曾经撰写《海国四说》、《夷氛闻记》、《粤海关志》等重要著作的梁廷楠(鸦片战争期间为数不多的注意研究西方国家的学者之一),居然断言,西方之“长技”中国古已有之,所以中国根本无须“师夷长技”,说什么“不然而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尤是理也。”(梁廷楠:《夷氛闻记》。)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比较的有限性由此可见一斑。

从戊戌维新到新文化运动前夕,中西文化比较进入了制度层。甲午战争的惨败,促使朝野人士痛定思痛,深入反省,诚如梁启超所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戊戌变法》第1册。)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之衰弱其根源在于政体,故此,康有为大声疾呼:“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戊戌变法》第2册。)这里的“变法”自然是指政体的变革,即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比较,主要在政体(制度)层进行。例如,通过中日比较,康有为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在于:“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变一事者,微特偏端不举,即使能举,亦于救国之大体无成。”(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析》,《戊戌变法》第2册。)这就从制度层探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