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孙中山一生三次到北京:
1945年孙中山之子孙科被
孙中山在这里当选临时大
马君武拳打宋教仁 受到
萧龙友为孙中山诊病
《孙中山之死》南京遭禁
中山陵为何没有墓志铭
孙中山不赞成“鼓掌通过
孙中山家族后人生活现状
松本楼:昔日招待孙中山
最新热门    
 
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时间:2007-3-9 17:41:56  来源:不详
山认为发展实业固然可以解决中国“既贫且弱”的民生问题,但随着实业的发展又必然产生另一个民生问题:造成社会的贫富不均,引起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他从西方国家和中国上海广州等地的发展中看到,实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从而造成土地价格的迅速上涨,形成“地价日涨”的情况。而这些上涨的地价“都是归地主私人所有,不是归公家所有”,使“地主变成一大富翁,和欧美的资本家一样了。”而且由于土地涨价之利益都为地主所有,使得政府没有大宗的财政收入,一切开支都要依靠向人民征收的种种杂税来解决。结果,使一般的人民要负担很重的税收,变得非常贫穷,造成贫富悬殊。而“穷人负担太重的原因,就是由于政府抽税不公道,地权不平均,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孙中山选集》1981年版第840页。)不仅如此,实业的发展使机器代替了人力,社会生产得到提高,但又“生出一个大变动,这个大变动,就是机器占了人工,有机器的人便把没有机器的人的钱都赚去了”,造成工人被机器排挤而大批失业,而在业工人的工资也随之下降,“工价之贱,几几不能生存于社会矣”。这样,势必造成“有机器的人一日比一日富,没有机器的人一日比一日穷”,“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孙中山看到,这种贫富两极的分化与悬殊,必然导致阶级的分化、对立和冲突,“生出贫富极相悬殊的两个阶级”,即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而“工人和资本家的利益,常常相冲突,冲突以后,不能解决,便生出阶级战争”,这种阶级斗争又导致了“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他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做到贫富均等,要使因实业发展而得到的利益不能为少数人所独享,而是要由多数人所共享,“不许全国有大富人和大穷人的分别,要人人都能做事,人人都有饭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孙中山选集》1981年版,第508页。)所幸的是,由于中国的实业尚未发展,一方面地价没有上涨,地主还没有得到地价上涨后的大利,另一方面也还没有出现大资本家,因此还没有出现贫富悬殊和阶级分化,阶级斗争也尚未发生。基于这种情况孙中山认为在中国解决民生问题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