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李鸿章600字奏折迫使朝
访德国李鸿章洒泪 勉励
俾斯麦劝李鸿章多照X光
翁同龢:搅局之王 与李
李鸿章出访尴尬事:在美
戊戌变法中的李鸿章:竟
李鸿章:中国历史上“持
试论义和团时期的李鸿章
台湾学者的李鸿章研究
李鸿章与刘铭传的交谊
最新热门    
 
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

时间:2007-3-9 17:45:15  来源:不详
兴革的具体举措,也是许多洋务派人士所长期呼的。凡此,都在表明洋务运动在战后比战前有一定的进展。 

  正是在上述情况下,各地督抚乃秉承清廷旨意,继续推行洋务事业,诸如铁路、电线、邮局、纺织厂、内河轮船总局(1889年)、铸钱局(1897年)以及各种矿产的开等等,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至于蚕丝学堂、农务学堂、陆军学堂、铁路学堂等的设立以及留学生的派遣,在规模上均大大超过战前的水平。而原来的洋务企业,如漠河金矿、开平煤矿等厂矿的机器仍在运转,规模还有所扩大,这些均是无可辨驳的事实。如果说,甲午战争的失败果真是导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话,那就不仅仅是战前的洋务企业毁灭殆尽,靡有子遗,战后也不应再有新的洋务企业出现,才符这一提法的本意,可是揆诸史实然相反,这样的结论又怎能自圆其说呢? 

  第二,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兴办洋务之志,不仅没有衰退,而且有所发展和深化。 

  李鸿章是晚清洋务派中的巨擘,张之洞则有后来居上之势。他们所主张的西方学习兴办洋务的思想,皆未因甲午战争之败而有所改易。相反,却因战败的挫在认识上有进一步进展。 

  1894年4月17日,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后,4月20日即将谈判过程奏报清廷,他以战败获罪之身和愧疚惭悚的心情光绪帝恳切陈辞说:“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敌,天下幸甚”![27]在这里,他提出“变法求才”、“百强敌”两项建议,前者乃是手段,后者方是目的。可是,既然要“变法”就不可能再局限于一般性的开矿设厂、购舰造炮等方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