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没有相关中国历史
最新热门    
 
那彦成治理教门初探——以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起义为个案

时间:2007-3-10 9:00:00  来源:不详
层官员为例,时有“毕制府(沅)任总督时,满洲福公(宁)为巡抚,陈望之(淮)为藩司。三人朋比为奸:毕性迂缓,不以公事为务;福天资阴刻,广纳苞苴;陈者摘任瑕疵,务使下属倾囊解橐然后免。时人谣曰:‘毕不管,福死要,陈倒包。’又言:‘毕如蝙蝠,身不动摇,惟吸所过虫蚁;福如狼虎,虽人不免;陈如鼠橐,钻穴蚀物,人不知之。’故激成教匪之变”[45],当时吏治状况可见一斑。乾隆后期在处理秘密教门问题时始终抱着“教即是匪”的思想,对所有教门,不分具体情况一律从严惩办,很多普通的教门案件都是以“谋逆”重律加以处置。在上述吏治状况下,某些地方官员为了个人升迁,乱捕滥杀,甚至借打击教门趁机勒索,比如嘉庆元年湖北襄阳县令擅自给“匪棍”李奎、刘相等顶戴令旗,命他们沿乡查拿“邪教”,实则“藉此勒索,贿赂即为良民,无钱财即为教匪,混行擅杀,抄掳家财,作践妇女”,[46]终于导致遍及五省的白莲教大起义。为此,清廷调动了十六省的满汉官员和大量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的高级文武官员,前往镇压,“费帑不下千万,调兵不下十余万。”[47]然而起义之火却愈演愈烈,嘉庆帝亲政后,为尽快稳定政局,加快扑灭起义进程,及时做出重大政策调整,提出“只问匪不匪,不问教不教”思想,认为白莲教“苟能安静奉法,即烧香治病,原有恻怛之仁心,在朝政所不禁;若藉此聚众弄兵,渐成叛逆大案,则王法之所不容。”又言:“未习教而抗拒者,杀无赦;习教而在家持诵者,原无罪也。白莲教于叛逆不同,乃显而易见之理。”[48]后来的《清朝续文献通考》断然指出了这一转变的实质:“时川楚教匪猖獗,仁宗姑从宽典,特颁此谕以解散胁从,俾民自新”,“非真以白莲教可不问也。”可见,在嘉庆帝的潜意识里对教门采取了无奈的暂且容忍态度。这一思想的主旨是通过“教匪分治”来分化起义队伍,将一般信徒与参加起义的教徒分别看待,严惩教首,宽赦协从,以缩小打击面,有利于对起义军的瓦解与镇压。虽然说它是镇压白莲教起义时的权宜之计,但毕竟改变了乾隆帝一味从严打击的恐怖局面。就某种程度而言,这一政策也的确加速了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军事进程,因而事后为清廷所承袭。与此相应,乾隆时期所奉行的“严禁查拿”、“教匪不分”的各种措施逐渐为整个官僚集团忽略。但这一新的治理政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当时整体吏风,江河日下,很多官僚专心于趋附皇权和个人利益,“出一言而盈廷称颂,发一令而四海讴歌”[49]的*迷信阴影弥漫了朝廷上下乃至整个国家,在嘉庆帝调整教门政策的谕旨“宣示中外”后,使得从朝廷到地方都相对放松了对教门活动的查拿取缔,导致了各地教门又纷纷活跃起来,最终酿成直捣京城的“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天理教起义。本已容忍的嘉庆帝再也忍无可忍,既痛又恨,“省躬多罪戾,异变事非常;恶逆犯宫阙,冥顽干宪章。群凶扰齐、豫,隐匿伏萧墙,德薄致灾重,椎心吁上苍。”[50]开始了最本能的反应:倾全国之精英,全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