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清代理学中坚——论桐城
曾国藩中兴桐城与倡导洋
桐城派与新文学运动的产
桐城派
最新热门    
 
桐城派研究学术动态

时间:2007-3-10 9:03:07  来源:不详
在我们安徽,过去叫它作谬种,妖孽,是不是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呢?希望能够研究一下。”[2]胡适这种客观的态度对以后的学者有相当影响。1930年,姜书阁在《桐城文派评述》中认为:“平心思之,不当以其(指桐城派,笔者注)短处而尽抹杀之也,即民国以来,新文学之鼓吹,恐亦非有此派通顺之文章为之过渡,不易直由明末之先秦两汉而一变成功也,唯过渡太长,为不值耳”。[3]1932年,周作人在辅仁大学演讲《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在谈及对桐城派的评价问题时说:桐城派古文固然阻挡了中国言志文学的发展,但“今次文学运动的开端,实际还是被桐城派中的人物引起来的”。因为新文学不是横空出世的产物,它的产生与民族文化、传统文学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4]。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5],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6],在涉及桐城文派的评价时也采用了客观分析的态度。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桐城派研究一度吸引了部分学者的目光。1957年至1962年间,《光明日报》、《江海学刊》、《文学评论》等刊物先后发表了一些有关桐城派研究的文章,但大多集中在“义法”之类的具体文论的探讨。196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桐城派研究论文集》就是对这一阶段桐城派研究的总结。

综观“五四”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的桐城派研究,学者们基本上都是从文学维度展开对桐城派及其人物的研究,对于桐城文派在文学发展史上的作用、地位,论者大多予以或多或少的肯定,认为桐城派“继承了中国文论以前的传统,加以总结发展,给散文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这是应该在中国文学史上引起注意的大事”。[7]学者们在普遍认可桐城派文学贡献的同时,对桐城派的基本*倾向与社会作用,大多予以彻底的否定。[8]

在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对桐城派的研究虽然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但也有个别学者开始从文学以外的其他视角研究分析桐城派,从具体文化领域来分析桐城派的研究趋向初露端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