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八次过关未断头:红军书
1949年前:西方文明与传
试论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
对清代商品经济的估计及
记 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
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
刘凤云明清城市的坊巷与
唐力行徽州方氏与社会变
李琳琦传统文化与徽商心
赵  毅  张明富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以无锡国专为中心

时间:2007-3-10 10:32:41  来源:不详

    民国年间的大学校长,颇有一言九鼎,决定整所大学的风格与走向的,如国立大学的蔡元 培、梅贻琦、私立大学的张伯苓、教会大学的司徒雷登等。但所有这些校长,就其与所主持的学校的亲密程度而言,均不若唐文治之于无锡国专。称唐校长乃无锡国专的灵魂,一点也 不过分。不只是规划与创办,更包括日常的管理与讲授,唐先生几乎事必躬亲,尽管其眼睛已经基本失明。可以这么说,无锡国专的一举一动,都带着明显的唐文治个人色彩。这自然 是因为学校规模小(顶峰时期学生人数也不过三百人),加上是私立,校长有权“说了算”。但更重要的是,如此兼及传统书院的山长与现代学堂的校长,正是唐文治的自我定位。故必 须将唐先生本人的社会阅历、*倾向、文化理念与学术追求考虑进来,方才可能解读这所风格独特的学校。
    首先碰到的问题是,作为大名鼎鼎的交通部上海工业学校(即1896年由盛宣怀奏请筹设的南 洋公学,1921年起改名交通大学)的校长,为何辞去现职,跑到无锡创办小小的国学专修馆?这一点,论者大都依据唐文治本人的自述:因目疾日深而辞职,因宗旨相近而办学。可这里有几个小问题,牵涉到日后无锡国专的发展方向,不能不详加辨析。
    依《茹经先生自订年谱》“庚申(1920年)五十六岁”则,不顾交通部以及学校同人的再三 挽留,十月初三日“余遂决计解职回锡”,同年十二月间方才应施肇曾邀请开办无锡国学专修馆。也就是说,辞职与开馆,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此前半年,唐先生已经答应出任 私立无锡中学的校长,并为其制定章程(注:据无锡市三中《深切怀念老校长唐文治先生》(《唐文治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纪念文集》 ,油印本,江苏无锡,1994)称,唐日后还专门为无锡中学撰写校歌:“力拯水火济生民,即为邦国兴太平。”)。此前八年,原籍江苏太仓的唐文治,已经在无锡 购地建屋,奉父徙居。回过头来,不难发现,五十六岁的唐文治之所以退隐无锡,并非一时 心血来潮。早已将无锡作为终老之乡,这才能理解其宣布讲学宗旨时,突出“预储地方自治之才”。而所谓“惟冀有如罗忠节、曾文正、胡文忠其人者出于其间,他日救吾国救吾民, 是区区平日之志愿也”(注: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第85页,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学生会校印,1935年。),除豪杰崛起于乡间的传统想象外,还凸显了清末民初变革的新思路:权力下移,地方自治。
    而这,正好对应了精研易经、洞明世事的唐文治一生的运动轨迹:京城为官(1892—1907) ,上海办学(1907—1920),无锡讲道(1920—1950)(注:抗战爆发后,年过七旬的唐文治主要活动在上海,但因仍在从事无锡国专未竟事业,故不加分别。至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