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八次过关未断头:红军书
1949年前:西方文明与传
试论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
对清代商品经济的估计及
记 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
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
刘凤云明清城市的坊巷与
唐力行徽州方氏与社会变
李琳琦传统文化与徽商心
赵  毅  张明富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以无锡国专为中心

时间:2007-3-10 10:32:41  来源:不详
于空疏;南方学者功力深厚,可又未免过于守旧。张其昀关于“世人多称南高学 风偏于保守,这是一误解,与其称为保守,不如称为谨严,较近事实”的辩解(注:张其昀:《南高的学风》,《国风》7卷2期,1935年9月。),在我看来,实属多余。因文化理念的“激进”/“保守”与治学态度之“空疏”/“谨严”,不是一个 层面上的问题。而胡适所说的“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将来中国的新史学须有北方的疑古精神和南方的勤学工夫”(注:《胡适的日记》,第43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虽是持平之论,却忘了南北学 者治学态度的差异,其实隐含着*立场与文化理想的冲突,很难靠学养或方法来调适。
    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学界,与《学衡》杂志(1922—1933)文化理念相近的,除散落各地的 专家学者,还包括若干很有特色的私人讲学机构。1918年筹备、1922年正式成立于南京的支那内学院,虽由沈曾植、陈散原、章太炎代为撰写“缘起”与“简章”,主持人欧阳竟无也 有“须复宋明讲学精神之教育”的说法,但毕竟近于居士道场而不是传统书院(注:参见徐清祥、王国炎:《欧阳竟无传》,第七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倒是唐文治1920年创办于无锡的国学专修馆、康有为1926年创办于上海的天游学院、章太炎1935年创 办于苏州的章氏国学讲习会,都以“国学”相号召,对抗其时已经如日中天的“新文化”。有趣的是,这些有影响的私人讲学,均集中在江苏一省(上海旧属江苏,二三十年代江苏省 的教育、文化组织多仍在上海活动)。真应了那句名言:“东南学术,另有渊源。”
    据张耀翔在《清代进士之地理的分布》一文所做的统计,清代一甲状元、榜眼、探花共342 人,其中江苏就有119人,占34.8%,浙江81人,占23.7%,安徽18人,占5.2%。(注:转引自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第270页,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三者加起来,共218人,占63.7%。虽然科考功名并非人才的唯一指标,但据此可约略看出一地之教育 及文化水准。故梁启超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所下的判断:“一代学术几为江浙皖三省所独占”(注: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见《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4册,上海:中华书 局,1936年。),还是大致可信的。
    正因为文化积累深厚,在社会/学术转型中,东南士子自然不甘只是充当配角;更何况旧学 根基深厚者,必定反感新学之“浮躁”,也有能力与之争锋。考虑到民初浙江学人大举进京,占据北大等重要位置,甚至有盘踞把持学界之嫌(注:桑兵的《五四前后的北大新文化派》(打印稿)收集了不少被排斥者的怨言,值得参考。);而早在晚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