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八次过关未断头:红军书
1949年前:西方文明与传
试论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
对清代商品经济的估计及
记 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
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
刘凤云明清城市的坊巷与
唐力行徽州方氏与社会变
李琳琦传统文化与徽商心
赵  毅  张明富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以无锡国专为中心

时间:2007-3-10 10:32:41  来源:不详
同是一校之长,何来“办学”与“讲道”的区别?这涉及对于二校性质及宗 旨之理解。)。对于唐先生来说,真正的“节骨眼” ,不在大清王朝的解体,而是自家的文化根基。抗战中坚持民族气节,拒绝出任伪职,这对于理学家来说,自在预料之中。曾任商部左侍郎、后又曾署理农工商部尚书的唐文治,辛亥 革命后不只没有成为遗老,甚至在关键时刻,与伍廷芳等联名通电,要求清帝逊位。这显然得益于其尽早离开了污浊的京城,远走上海办学。
    1907年的远走上海,并不像自订年谱上说的,只是为了照顾“父亲年迈,思乡日切”;在 我看来,主要还是官场*:一直提携他的农工商部尚书载振被参劾辞职,唐因而前途渺茫。而同样是弃政从教,选择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而不是北京实业学堂或北京贵胄学校,这倒 是很能显示唐文治的见识。四年后,唐因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改南洋大学事上京,年谱里留下这么一句:“京师气象,腐败已极,余小住数日即回上海。”(注:参见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第71页。)十几年的京官,不能说对红 顶子毫无留恋——自订年谱里再三出现蒙皇太后召见垂询云云,可见一斑。陈衍批评唐文治 “学问文章,皆有纱帽气”(注:参见钱钟书:《石语》,第4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不无道理。可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告别无可作为的京城与 官场,远走上海的唐文治,又投身于晚清另一热门事业:“教育救国”。
    到任不久,唐文治上条陈,订章程,立宗旨。除了要求增加经费、扩充专科人数,更强调 “严定章程,以道德端其模范,以规律束其身心,庶几教授管理有可措手,学生乃能有志上进,蔚为通才”。作为“实业学堂”,自是“大要在造就专门人才,尤以学成致用,振兴全 国实业为主”。可监督(校长)唐文治,却还有培养通才以及整顿士风的愿望,于是在《咨呈重订章程和宗旨》中,不忘添上一句“并极意注重中文,以保国粹”(注:参阅《条陈本学堂办法》和《咨呈重订章程和宗旨》,均见刘露茜等编注《唐文治教育 文选》,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这可不是可有可无的官样文章,讲求实业与保存国粹并重,正是唐先生一辈子奋斗的目标,也是其区别于一般 的洋务官员或理学名臣之处。
    曾两度跟随载振亲王出访英、法、美、日等国,再加上任职外务部和商部,唐文治对西方 各国的*、经济、文化略有了解,当然明白“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二者交叉的分量。出长上海实业学堂后,强调“学堂异于科举,要以崇实为宗旨,使人人重于实学”。正是 由 于这种“尚实”的办学宗旨,加上上海的特殊地位,学校水平迅速提升,博得国外教育界的好评,毕业生甚至可以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院深造。以至唐先生不无得意地称:“余私 心窃计,以为中国东南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