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珍贵旧照再现甲午悲歌[
甲午战争:中国也输在外
甲午战争时竟然有中国民
甲午一战使日本鄙视中国
钩沉:方伯谦甲午海战临
日本 董狐 笔下的甲午战
试论直隶义和团运动三个
试论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
试论义和团时期的李鸿章
试论庚子北京义和团运动
最新热门    
 
试论甲午战争中的帝后党争

时间:2007-3-10 10:34:01  来源:不详
譬如,当威海卫陷落,议和开始时,光绪为战争担忧,“声泪并发”,他反对割台,主张“但得办到不割地,则多偿当努力”。(均见《翁同和日记》,《中日战争》四)而后党却“得意洋洋,若有喜色”,“必欲以割地为了局”。他们为了把祖国的大好河山送给侵略者,还炮制了一种所谓“宗社为重,边徼为轻”的投降哲学,美其名曰“以散地易要地”(《中日战争》)三,第577页)。这完全是彻头彻尾的卖国主义理论。

又譬如,当李鸿章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帝党慷慨陈词,交章谏劾,认为是“剜肉以补疮,饮鸩以止渴”(《中日战争》三,第595页),要求拒和毁约,迁都再战。光绪在慈禧面前,一再“敷陈西迁之议”。这是当时顺应人心,继续抵抗,挽救败局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却遭到慈禧的拒绝。后党认为战万无把握,而和则确有把握。孙毓汶迫不急待地手捧条约,逼迫光绪批准。易顺鼎在《盾墨拾余》里有一段生动的描述:“众枢在直立候,上(指光绪)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光绪为慈禧所迫,不得行其志,不能施展其爱国抱负的情景不是跃然纸上了吗?诚然,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在甲午战争中的活动,未能扭转战争之败局,但他们爱国心切,不畏强悍,慷慨陈词,据理力争,对于揭露投降派的面目,唤起人们觉醒却不无积极意义。

其四:还有人指责“帝党指挥战争同样一败涂地。”帝党手中没有军队。刘坤一等湘系军阀因同淮系军阀矛盾重重,争权夺势而倾向帝党。当李鸿章的淮军连连败北,旅大陷落,京师震动,光绪任命湘系首领刘坤一为钦差大臣,湖南巡抚吴大□为帮办,指挥山海关外军事。刘坤一却胆小如鼠,停留京津,迟迟不敢出关,对军事掉以轻心;吴大□则是一个腐朽的封建文人,对军事一窍不通一触即溃。但是,湘系军队的失败与帝党的爱国是两回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清朝军队十分腐败,人皆乌合,来去无恒,各级将官只知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文廷式在《闻尘偶记》中记述了清军窳败情形:“甲午之秋,神机营出兵,有遇于芦沟桥者,见其前二名皆已留髯,第三名则十一二龄之童子也,余多衣□不周体,蹲踞道旁,不愿前进。”象这样军纪荡然、士气沮丧的军队,无论是谁来指挥都打不赢这场战争。我们对帝党在战争中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肯定,并非说由他们来指挥就能战胜日本,而是指帝党在国家民族遭到日本侵略者野蛮入侵的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反击侵略,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并能在战争中总结经验教训,摸索救国救民的途径。翁同和就是一例。战前思想守旧,顽固地拒绝接受新鲜事物,对于“火轮驰骛于昆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