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清末肃亲王善耆与川岛浪
英雄美人:清末状元外交
清末革命军与清军战斗老
中国第一个红十字会的来
百年前的中国:美地理杂
清末震动山东的大案:潍
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
清晰地再现清末民初的风
试论直隶义和团运动三个
试论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
最新热门    
 
试论清末 预备立宪 的实质及其意义

时间:2007-3-10 10:35:42  来源:不详
会中与论,列强各报均谓当今世界危机日迫,惟赶紧立宪,庶可挽救。……闻我国固已钦奉懿旨预备立宪,明知此时程度未易实行,然立宪宗旨不妨再行确实宣布,以示决无更动,其一切条目,自可从容酌议,如此则列强起敬,邦基乃固”<%《清季外交史料》卷20327页。%>

  马克思说过,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取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清末的“预备立宪”,对帝国主义来说,实际上有着双重的意义:其一是保全清政府,“不劳兵而有人国”;其二是马克思所说的,“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所以,帝国主义支持立宪,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综括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一、历史本身,并不是个别野心家任意役使的婢女,它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清末“预备立宪”,并不是个人意志的偶然产物,而是当时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不能把它简单地斥之为“骗局”。二、就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动机看,确实有着消除革命危机,调整、强化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使已经形成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秩序维持下去的反动实质。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三、问题的另一方面,还在于立宪本身,同时反映了国内一部分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使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人民性和社会性,而这种人民性和社会性,却是应该肯定的。

  

(二)

  这里所说的人民性,指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这里所说的社会性,指的是社会的客观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