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南宋与金的百年战争:忠
日本人书中的朝鲜战争: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珍贵彩
珍贵旧照再现甲午悲歌[
纪录片中的中国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教
纪录片中的中国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为解决傅作义
朝鲜战争后:留在中国的
战争中的偶然:大风拯救
最新热门    
 
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的铁路政策

时间:2007-3-10 10:50:57  来源:不详
中期以后,铁路已为更多的国人所解,并且认识亦深化。不仅因为中外往来日多,风气日开,更多官员亲自见识火车铁路,而且当时传入中国的相关知识也更为确切、真实。在传教士和一般西人所办的刊物中,频频出现介绍铁路的文字,且已非简短描述,而是详尽介绍其工程及样式,如《万国公报》、《格汇编》、《中西闻见录》等刊物中所载。如此,则对朝中大臣解铁路亦有一定帮助。 

再者是朝中已有人敢于提出修建铁路的意见,而且奕訢亦表示赞同,此人便是李鸿章。同治十三年(1874)的海防议中,他提出“倘如西国办法……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注:《李文忠公全书》,奏稿24,22—23页。)是年李鸿章见奕訢,“极陈铁路利益”,奕訢“意以为然”。(注:《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17,12—13页。)只不过他不愿再成为众矢之的,因而只是暗中取一些动策略。这一点在吴淞铁路事件中已经有所流露。光绪二年(1876)三月,总署在奏片中称:“中国于此事无论害多利少,窒碍难行,即欲仿照西法办理,亦当权由自主……如中国将来以铁路为有益,仍听中国自主。”(注:《清季外交史料》5,19—20页。 )吴淞铁路的交涉更多涉及*意味,尤其是买回铁路后,拆毁铁路更含有一种维护道统和意气用事的意思。(注:柯文说:“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中国人反对西方影响带来的革新……由于种种原因在*上是无法接受的……葆桢在1876—1877年收购并拆除外国建造的吴淞铁路一事。这一种行动表似乎是由于反对西方技的保守情绪所引起,但最近的研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