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中国“一号界碑”见证百
张学良家族在召唤 中国
史海回眸:近代中国错失
近代中国粮食危机:长沙
中国近代史上的粮食危机
近代史上的“激进”与“
近代三次留学潮:邓小平
1903年2月4日:日本人制
袁世凯三次编练新军 促
漫说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
最新热门    
 
近代镇江私塾改良考

时间:2007-3-10 10:51:28  来源:不详
    在改良之初,社会基本一致认为改良后的私塾仅仅作为暂时之用,不久以后,它将逐步退出教育舞台,让位给新式学校;但经过“欲取缔而不能”的阶段后,才认清私塾在现有社会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而改为积极的改良;到推行义务教育之时,改良私塾更被认为是正式教育之外的必要补充,是初等教育体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镇江近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态度的转变说明了私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存在的社会价值,它在相当长时间内是新式教育无法完全取代的。但态度的转变也包含了几许的无奈,暴露出镇江乃至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是缓慢的、曲折的。

    以镇江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导致私塾长期存在的原因有两方面:在新学创办之初,遇到的最大的阻力是观念的陈旧,当时就有文章指出:“新法学校往往为父兄所不欢迎,一般保守的家庭还要送子弟入私塾,或自己请塾师,或用塾师来补学校的不足。”(杨奇璞《镇江私塾梗概》)他们一般对子弟的文化教育重在识字、作文和珠算,对西方科学不感兴趣,所以沿于积习,重私塾而轻学堂,再则还有部分士绅旧家,期望子弟能成为学者跻身名流,仍旧愿意送弟子在一些工于书翰长于诗词的宿儒名士门下受教,而且私塾中愿意改良者为数较少,也是“大率相沿自为风气”,所以这一时期私塾改良并没有深入人心,附和者寥寥。

    但进入民国以来,观念问题已不再是推行新学的主要障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新式教育的好处,可是政府却不能够提供足够的教育机会。这其中最大的障碍是经济因素。

    以镇江所在的江苏省为例。江苏是中国教育相对发达的省份,民国期间,江苏近代教育虽初具规模,但教育投入并不充沛。正规的学校分为公立与私立,私立学校的教育费用一般高于公立学校,需要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是大多数家庭做不到的,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家庭。公立学校分为省办与地方办理两类,省款用于省校,县教育经费则由各县自筹,原则上二者没有什么不同,但事实上因省费相对充裕,省校与县校间的设备、教员的待遇等往往相差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