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揭秘:清代曾有一次流产
历史谜团:清朝为何连续
中国第一个红十字会的来
满清的历史特色:清官与
沈阳故宫四大未解谜团:
尚小明清代幕府研究检讨
定宜庄 清末旗人家庭中
刘凤云、周允基清代满族
梁景和清末社会习俗变化
最新热门    
 
乐 正清末上海通商与社会心态变异

时间:2007-3-10 10:51:44  来源:不详
,第169、217页、228页、122-137页、153页。)。1870年海底电报线接通之后,上海与世界各地的信息流通能力大大增强了。

  通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近代大众传播媒介——新闻报刊业的发展。清末上海人是中国最多最快了解国内外各种信息的人群。《申报》在1872年创刊后就经常报道日本当时推行新政的新闻消息。1873年由江南制造局编译出版的周刊《西国近事汇编》,是根据当时欧美一些主要报刊的消息摘译而成的,消息内容广泛,刊载也很迅捷。加上上海出版的各种西学书籍,来自东西方各国的艺术表演和体育竞技活动等,都吸引、影响了好奇的上海人,使他们的谈话空间和思维空间自然就比内地人要开阔得多。

  (四)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由于拥有几十万人口的上海租界长期保持着华洋杂居的局面,这使上海成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开展得较早较深入的地区之一。在这种交流中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1.西方人不仅将他们的文化带到上海,而且,他们也在上海研究中国文化。早在1857年,上海租界中就成立了一个“亚洲文会”,该会“对于中国之言语、风俗、伦理、历史,均有深切之研究。其所设博物馆,收藏极富,而其图书室内,尤多关于东方著名图书”(岑德彰编:《上海租界史略》,第113页。)。该协会还每年出版一期会刊。本世纪初,一位名叫福德弗尔奇的德博士曾将王充与柏拉图的思想和著作加以比较研究,写成一篇学术论文,发表在上海亚洲文会的杂志上(《东方杂志》第五年第九期,“杂俎”。)。这说明,上海也是西方学者研究东方文化的一个基地。2.上海人很早便触及到学习西方问题的一些重要方面。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上海的报刊就介绍过近代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和议会*制度,介绍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并对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过讨论。人们还把学习西方与中国的国民性改造联系起来。《申报》曾在一篇时论中呼吁:“今亚欧大通,欧洲之俗尚武,则中国文弱之俗当变也;欧洲之俗尚公,则中国自私自利之俗当变也;欧洲之俗尚改革,则中国好静不好动之俗当变也。风俗既变,无功不可就,无事不可成。”(转引《东方杂志》第四年第三期。)上海人的思想发展脉络说明,开放性、流动性的社会氛围使上海人有可能在接受、传播西学方面走在内地之前。

  (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