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揭秘:清代曾有一次流产
历史谜团:清朝为何连续
中国第一个红十字会的来
满清的历史特色:清官与
沈阳故宫四大未解谜团:
尚小明清代幕府研究检讨
定宜庄 清末旗人家庭中
刘凤云、周允基清代满族
梁景和清末社会习俗变化
最新热门    
 
乐 正清末上海通商与社会心态变异

时间:2007-3-10 10:51:44  来源:不详
才形成的。它是在外界的强烈刺激下,*式兴盛起来的城市。

  刺激上海城市发展的外界因素是什么呢?这就是通商。

  许多方志资料证明,传统意义上的通商在上海地区很早就开始了。到明清之际,上海地区的沿海贸易活动已经十分繁盛,并成为这个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鸦片战争的爆发其根本动因是近代西方资本扩张的本能与资产者经济掠夺的欲望。西方列强正是在通商的旗号下开始了对东方的殖民战争,中国被近代通商的喧闹所惊醒,又在这种喧闹声中开始遭到劫掠。战后西方列强把在中国选择通商基地的目光对准上海,正是因为上海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他们扩大通商贸易,便利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很有意味的是,那些最早在上海代表西方各国利益的领事们,绝大部分是由从事对华贸易的欧美商人们兼任的,以至于上海开埠初期被列强称为“商人领事时代”。在中国方面,鸦片战后两次出任上海道台的吴健彰也恰恰是一位出身于洋行买办的官僚。《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确定上海为通商口岸,因此也确定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方向。可见,通商是上海城市兴起的基点。

  从1845年开始,英、美、法等国陆续在上海建立了租界。此后,中国的外贸中心开始由广州向上海转移。1853年,上海的通商贸易额第一次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通商贸易口岸。1865年底,“上海共有八十八家商号——十一家银行、十三家中间商、十三家代理商、十四家商店、二十一家杂项行业的店铺、三处船厂和三家与修理船舶有关系的大型铁铺。租借地内有二千五百名外国人和十二万中国人。”(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第142—143页。)1844年,上海的洋行还只有11家,到1876年便发展为200多家(引自沈祖炜:《试论晚清上海新式商业的形成及性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4),第33页。)。在通商航运的带动下,上海最早的一批机器工厂,大都以修造轮船为主。从上面事实可以看出,通商是清末上海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服务于通商的各种行业、部门的不断完备、扩大,是上海发展的轴线,也是这个城市独特的发展逻辑。也正是因为这种逻辑,上海在清末还只是一个纯粹的通商口岸,一个经济贸易上的巨人,而不象其它大都市那样,具有行政中心或军事重镇的意义。商人是这个社会的主角。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