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项苏云:郭青老师秘密护
乐黛云:我心中的汤用彤
外交风云:乔冠华智斗基
田纪云:我在国务院大院
田纪云:对外开放是怎样
二战风云:盟军轰炸德国
刘凤云、周允基清代满族
周允基  刘凤云清代房屋
刘凤云城墙文化与明清城
项苏云追忆皖南事变中牺
最新热门    
 
刘凤云明清城市的坊巷与社区——兼论传统文化在城市空间的折射

时间:2007-3-10 10:54:27  来源:不详
一般来说,城市的地域布局为:城中为坊,坊的外围为四隅,城门外的城郭为关厢。行政建置则有坊、牌、铺,或者坊、铺。其制以京城最为典型。

    明代的北京有五城之划分,城下设坊。所谓“明制,城之下,复分坊铺,坊有专名,铺以数十计”(余启昌:《故都变迁记略》卷1)。如“京师虽设顺天府、大兴、宛平两县,而地方分属五城,每城有坊”,共计三十六坊,皆有坊名,其中“中城曰南薰坊、澄清坊、仁寿坊、明照坊、保泰坊、大时雍坊、小时雍坊、安福坊、积庆坊。”(吴长垣;《宸垣识略》卷1)连附县宛平亦设坊,且其“城内地方以坊为纲,……每坊铺舍多寡,视廛居有差。”(沈榜:《宛署杂记》卷5)北京的坊铺分布也系根据民居多少而不等。如西城之阜财坊,在“宣武门里,顺城墙往西,过象房桥,安仁草场,至都城西南角”,其下“四牌二十铺”。南城正东坊,自“正阳门外东河沿,至崇文门外西河沿”,辖“八牌四十铺”(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到了清代,京城有内城与外城的划分,而内外城又各分为五城,坊的作用似不比从前,但仍为城下的一级单位。所谓“清制,于(北京)城下有司坊司,设兵马指挥、副指挥各一员,坊设吏目,俗曰坊官,惟坊名久废。”(余启昌:《故都变迁记略》卷1)其时,坊名虽已逐渐为人们遗忘,但无论是内城还是外城,坊仍然是划分城市社区的一级单位,并有固定的辖区,如“宣南坊,隶西城,凡内城自瞻云坊大街以西,报子街以北,阜成门街以南;外城自宣武门外大街迤南至半截胡同以西,皆属焉。”“灵中坊,隶北城,凡内城自德胜门街以东,地安桥,兵马司胡同,交道口,东直门街以北,皆属焉。”(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卷上)这种以坊作为地方布局之纲的做法在外省的小城亦然存在,但坊的数量多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如广东省潮阳县,“旧有十三坊”,至清末,“县治之坊凡七,城内北曰兴让、南曰南桂、东曰锦缠、西曰归厚,城外自东南隅绕北而稍西曰平和,迤西而南曰临化,正南曰南薰。”(光绪《潮阳县志》卷3)当时,更多的情况为,一些小的县城,坊或者与巷合流,或者已形同虚设,无实际意义,如扬州“城内天宁坊,亦曰天宁街,名起于城外天宁寺也”(李斗:《扬州画舫录》卷4)。“宁海郭内有坊十一而无巷,今志(清朝光绪年间)载巷三十五、坊十。”(光绪《宁海县志》卷3)这里的坊显然已是街巷的代名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